六小時內是搶救黃金期

治療――
6小時內送入“綠色通道”
記者:在醫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為什么還有很多中風患者被延誤治療?
凌鋒:中風的學名叫腦卒中。中風患者被延誤,原因有“三個不知曉”:
一是病人不知曉。病人手麻了,一時不會說話了,或者頭暈得厲害時,不知道這是腦血管病發生的先兆,沒有及時去醫院。而對中風患者來說,時間就是大腦,6小時內是急救的黃金期,超過6小時,許多腦細胞就無法恢復了。
二是一些“120”不知曉。某些120工作人員不知道哪家醫院有條件搶救中風患者。要么把患者送到就近醫院,要么家屬說送哪就送哪。“我們醫院搶救不了這種病人!”如果沒送對地方,再輾轉其他醫院,時間就耽誤了。
三是一些醫生也不知曉。腦血管病是多學科疾病,接診醫生需要接受內科、外科、影像、康復以及急救知識的專門培訓。沒受過這方面訓練的醫生有可能出現誤診誤治。
記者:中風有哪些先兆?如何選擇醫院治療?
凌鋒:中風患者中十有七八為腦梗塞。當身體一側或兩側出現麻木,單眼或雙眼突然視物模糊,頭暈目眩,步態不穩,微笑困難,語言不清或劇烈頭痛時,可能發生中風。此時,盡量避免移動病人,迅速撥打120,不要叫出租去醫院。急救車到來前,注意將病人頭部墊高,偏向一側,便于嘔吐物流出,保持呼吸道通暢。
搶救中風病人,要選擇中風治療系統化的醫院。為強調中風治療的系統化,3月份在美國召開的國際卒中大會,專門把會標做成了一個插板式的拼圖,由預防、診斷、治療、內科、外科、康復、預后插板組成的大腦形狀,傳遞著這樣的理念: 防治中風,哪科都不能少。
記者:5年前,你們便成立了北京市腦血管病中心,圍繞腦卒中疾病開展多學科合作,打造中風急救的綠色通道。
凌鋒:我們是系統化治療的先行者之一,如今,在宣武醫院,由急診科、超聲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卒中小組醫生以及技術人員和護士組成的9人團隊,24小時值班,全天候待診急性腦中風患者。
我們跟120有通訊聯系,病人運送途中,120就打來通知電話。病人還沒到,醫生已守候在急診室門口。病人一下車,直接送CT室。神經內、外科醫生們在CT室聚集,看了CT就做診斷,做了診斷便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這個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從病人進院到做完CT,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
病人住院兩三天后,康復科醫生就介入了。48―72小時內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對降低偏癱、失語等后遺癥有顯著療效。
通過綠色通道提供的這一條龍服務,目的就是讓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恰當的治療。
預防――
定期做“腦超”、“頸超”
記者:中風有突然發作的特點,一旦發病,許多患者會落下偏癱。那么,要防患于未然,有沒有簡便的“預警”方法?
凌鋒:有,做血管超聲檢查。
如果把腦組織的血管比作一個水系,頸部血管就是大河的主流,顱內血管是支流。缺血性腦血管病70%是“主流”河道淤塞引起的,而CT、核磁共振只能檢查“支流”是否出了問題,發現“主流”的“敵情”要靠血管超聲和腦血管造影檢查。
血管超聲檢查簡便、無創,它是把探頭放在病人頸部、腦部等位置,發現血管狹窄的程度。
95%的中風發生在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痛風、有中風家族史及長期抽煙者中,建議這類高危人群把血管超聲作為常規體檢項目,半年或一年檢查一次。主要做腦血管超聲(腦超)和頸血管超聲(頸超),兩項總花費300元。
記者:超聲檢查的準確性跟醫生的技術精度有無關系?
凌鋒:超聲的準確性有一定的主觀因素,跟醫生的手法有很大關系。超聲是利用探頭做檢查,探頭探到哪才能看到哪,如果病變血管探都探不到,何以偵查病情?我們遇到不少患者,血管狹窄已接近閉塞,轉了多家醫院都沒看出來。因此,做血管超聲檢查,最好去大醫院,找有資質、有經驗的醫生。
《人民日報》 (2007-04-19 第15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