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
讓孩子有目己的空間
在國外,孩子通常有自己的房間,但并非家家都十分富有。巴貝羅夫婦及兩個分別是16和14歲的兒女正面對這個問題。孩子到了這個年紀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間。我們不想讓他們覺得跑到外面去才有這樣的空間。巴貝羅太太說,所以在地下室給他們造了房間。現在,我們家的地下室常常擠滿青少年,或談天說地,或吃東西,或玩電子游戲機。那里人聲喧嘩,吵吵嚷嚷,但不要緊,只要兩個孩子都在那里.都安全,我就滿意了。
青少年渴求單獨生活,往往會因此變得感情冷淡,喜歡獨處。回答問題只說單詞,避開父母的懷抱,不肯與父母一起。有些父母被10歲的女兒避開或推開會感到很難過,其實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現。《跟孩子說話的技巧》一書作者艾莉·費巴說: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盡管孩子想避開父母,卻不希望父母也那樣對待他們。他們只想使自己生活并非完全受父母的控制。
把要說的話寫下來有些專家建議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說出或可能不中聽的話寫下來。把話寫下來,話的分量便會增加。家庭關系顧問邁克爾·波普金說,一般人都認為白紙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
有位母親曾三番五次想跟14歲的女兒討論性方面的問題,都不成功,那女孩開始跟男孩子約會了,她母親想向她強調性愛可能導致的危險后果,但每次剛剛開口,女兒就說:這些我早就知道了。然后走出房間。于是這位母親寫了封信給女兒,細說她的憂慮。信里還說,她知道自己不能對女兒凡事都過問,但希望她等到遇上相互深愛的人才有性生活,她把信放在女兒的床上。她女兒一直沒表示收到過這封信。但三年后的一天,母女倆都在廚房里,女兒突然開口說話,她說她在等待那個出現。因為那封信影響了我。
不要無所不問
列拉說:青少年通常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把孩子告訴的任何事情都視為禮物,加以珍視。費zt己得她女兒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時我女兒16歲。有天放學回家時很不開心,抽抽喀喀地哭泣,但沒有告訴我原因。于是我陪她坐在沙發上,摟著她,什么都沒說,過了一會兒,她不哭了,看著我說:媽,謝謝你。說完就回房間去了。費巴始終不知道女兒為什么哭。我明白她那天需要的不是我提問題,而是慰藉,而且肯讓我這樣幫助她。幾年之后,二人說起這樁往事,女兒已經記不起那天她為什么傷心,但她記得我當時在她身邊。費巴說,當時對她女兒而言,母親在身邊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孩子是個要不斷協商的過程,而且不時要重新界定與孩子間的關系,還必須坦率地溝通。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引導者,一個成熟而明白事理、在他們需要幫助時立即伸出援手的人,對父母來說,看著孩子成長而且漸漸了解自己,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就是最大的安慰。
在國外,孩子通常有自己的房間,但并非家家都十分富有。巴貝羅夫婦及兩個分別是16和14歲的兒女正面對這個問題。孩子到了這個年紀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間。我們不想讓他們覺得跑到外面去才有這樣的空間。巴貝羅太太說,所以在地下室給他們造了房間。現在,我們家的地下室常常擠滿青少年,或談天說地,或吃東西,或玩電子游戲機。那里人聲喧嘩,吵吵嚷嚷,但不要緊,只要兩個孩子都在那里.都安全,我就滿意了。
青少年渴求單獨生活,往往會因此變得感情冷淡,喜歡獨處。回答問題只說單詞,避開父母的懷抱,不肯與父母一起。有些父母被10歲的女兒避開或推開會感到很難過,其實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現。《跟孩子說話的技巧》一書作者艾莉·費巴說: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盡管孩子想避開父母,卻不希望父母也那樣對待他們。他們只想使自己生活并非完全受父母的控制。
把要說的話寫下來有些專家建議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說出或可能不中聽的話寫下來。把話寫下來,話的分量便會增加。家庭關系顧問邁克爾·波普金說,一般人都認為白紙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
有位母親曾三番五次想跟14歲的女兒討論性方面的問題,都不成功,那女孩開始跟男孩子約會了,她母親想向她強調性愛可能導致的危險后果,但每次剛剛開口,女兒就說:這些我早就知道了。然后走出房間。于是這位母親寫了封信給女兒,細說她的憂慮。信里還說,她知道自己不能對女兒凡事都過問,但希望她等到遇上相互深愛的人才有性生活,她把信放在女兒的床上。她女兒一直沒表示收到過這封信。但三年后的一天,母女倆都在廚房里,女兒突然開口說話,她說她在等待那個出現。因為那封信影響了我。
不要無所不問
列拉說:青少年通常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把孩子告訴的任何事情都視為禮物,加以珍視。費zt己得她女兒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時我女兒16歲。有天放學回家時很不開心,抽抽喀喀地哭泣,但沒有告訴我原因。于是我陪她坐在沙發上,摟著她,什么都沒說,過了一會兒,她不哭了,看著我說:媽,謝謝你。說完就回房間去了。費巴始終不知道女兒為什么哭。我明白她那天需要的不是我提問題,而是慰藉,而且肯讓我這樣幫助她。幾年之后,二人說起這樁往事,女兒已經記不起那天她為什么傷心,但她記得我當時在她身邊。費巴說,當時對她女兒而言,母親在身邊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孩子是個要不斷協商的過程,而且不時要重新界定與孩子間的關系,還必須坦率地溝通。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引導者,一個成熟而明白事理、在他們需要幫助時立即伸出援手的人,對父母來說,看著孩子成長而且漸漸了解自己,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就是最大的安慰。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