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苦惱:孩子為何戀母?
明明快4歲了,還總是離不開媽媽,玩的時候、睡覺的時候都要媽媽陪著。平時,只要媽媽在,他就寸步不離地纏著媽媽,明明對媽媽的依賴遠遠超過和他同齡的孩子。這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孩子在1歲半至3歲時是敏感性和依賴性最強的時期,如果媽媽過分保護和溺愛孩子,就會造成孩子的戀母心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曾提出男孩的戀母情結,即 男孩對媽媽的愛超過了一般的母子感情,帶著某種占有欲。
一般來說,過于戀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媽媽的感情私有造成的。這些媽媽希望孩子只愛她一個人,只對媽媽一個人親熱,孩子越依戀她,她越高興,她不愿意孩子對別人有感情,認為這樣就會沖淡對她的感情。媽媽的這種私心往往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幾年內形成的。而媽媽的言行和感情,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呱呱墜地后,媽媽是他的第一任老師。嬰兒時期,媽媽對孩子的懷抱、纏綿的歌聲、輕柔的愛撫,這種種良性的刺激對嬰兒的身心發育都是極為有利的。隨著孩子的長大,媽媽對孩子的愛撫如果依舊如故,這樣會人為造成孩子的嬰兒化心理時期延長,干預了孩子獨立性的形成,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孩子的戀母心理。
孩子過分地依戀媽媽,整日只想圍著媽媽轉,他的社交圈子和生活面都太窄,對他的智能、合群行為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久而久之,還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不能適應社會。
媽媽應該認識到,孩子是社會的一個成員,他將來必須同各種人接觸,必須具有社會化的感情,才能同別人協調地工作和生活。不然,媽媽就等于害了孩子。那么,媽媽究竟該怎么辦呢?
(1)讓孩子同其他親人多接觸,培養他對其他親人的感情。你不妨讓孩子比較親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姑姑來家生活幾天,也可以讓孩子到他們家中去住住,適當離開媽媽,清除他的依賴性。
(2)為孩子在親戚和鄰居中找幾個小伙伴,培養他對小伙伴的友好感情。讓他們互相串串門,在一起玩玩。鼓勵孩子和同齡人交朋友,使他逐漸地體會到生活中不僅有母子之情,父子之親,親人之愛,還有友情。
(3)不要經常對孩子做各種像對嬰兒那樣的親昵動作,如親吻、擁抱,過多地撫摸其身體等。要讓孩子逐漸意識到自己慢慢長大了,不需要媽媽像對小毛頭那樣對待自己了,這樣也可以逐漸淡化其對媽媽的依戀。
(4)從小養成孩子獨自睡覺的習慣。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媽媽摟著睡,否則就不肯入睡。這種孩子往往較瘦弱、膽小、怯懦、愛哭,缺乏獨立性。從小養成獨睡習慣,可以有效地克服這種種現象。
(5)不必過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束縛孩子的手腳。即使你單獨同孩子在家,也要盡量讓他獨立聽故事錄音、看電視、讀書等。孩子的活動多了,注意就不會只集中在媽媽一人身上了。(楊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