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肝癰
<篇名>肝癰
屬性:謝 四十四歲 辛巳三月二十四日 病起肝郁脅痛,痰中帶血,病名肝著。醫者不識絡 病因 由,與絡病治法,非見血投涼,即見血補陰,無怪乎愈治愈窮也。大凡血癥之脈,左脈堅搏 ,治在下焦血分;右堅搏,治在上焦氣分。茲左手脈浮取弦,沉取洪大而數,重按即芤, 前曾痰有氣味,現下痰挾瘀滯黑色,唇舌皓白,其為肝經絡瘀挾痰飲,咳血無疑。勢已憊極 ,勉與宣絡止血,兼之兩和肝胃,以逐痰定咳。(方此未服) 新絳紗(三錢) 旋復花(三錢) 歸須(錢半) 桃仁泥(三錢) 半夏(三錢) 廣皮炭(二 錢) 蘇子霜(一錢) 降香末(錢半) 廣郁金(二錢) 煮兩茶杯,分四次服。二帖。 四月初三日 血家左手脈堅搏,治在下焦血分。此癥先因肝絡瘀滯,以致血不歸經,日 久不 治,由陰經損及陽氣,自汗溺變痿弱,陽虛也,左脈洪數而芤,陰傷也。如是陰陽兩傷之極 ,而瘀滯仍然未凈,通絡則虛急,補虛又絡滯,兩難措手。不得已用新絳一方,緩通其絡, 其補藥則用陰陽兩攝法,聊盡人力而已。(從此服起) 遼參(一錢) 麥冬(四錢,連心) 海參(二錢) 五味子(一錢) 沙苑蒺藜(三錢) 茯神 (五錢) 枸杞子(三錢) 龜板(五錢) 牡蠣(六錢) 初四日 病起于脅痛,瘀血致壅,久嗽成勞,至骨痿不能起床,仍有瘀滯不化之象,且 痰有 臭味,即系肝著成癰。前日脈雖芤大而澀,昨日大見瘀血后,今日則純然芤矣,豈非瘀血之 明征乎?若一味貪補,斷難再起,兼之宣絡,萬一得蘇,妄誕之診,高明酌之。 新絳紗(三錢) 旋復花(二錢) 歸橫須(八分) 半夏(錢半) 廣皮炭(一錢) 桃仁泥( 三錢) 丹皮炭(五錢) 此方《金匱》 載在婦人虛勞門,有識者其悟之。上半日服此方完,下半日服前補方。 初五日 痰中臭味太甚,黑痰未凈,是活絡之方不能除;脈芤自汗甚,是補攝之方又不 可緩 。痰稀純白,內有支飲,于補方中去牡蠣、海參。鹽味之礙飲者。此癥極虛極實,時人但知 其虛而不知其實,所以日誤一日,以至于此。治實礙虛,治虛礙實,焉望成功。一通一補, 俱每日照前服法未改。 初七日 脈較前斂戢,于新絳方內半夏加錢半,作三錢,余仍舊,服法亦如之。 初八日 今日左尺脈獨大,加封固腎氣法,余有原案二方,每日間服如前。 人參(一錢) 炙龜板(八錢) 蓮子(五錢) 炙甘草(三錢) 制五味(一錢) 杞子(三錢 ,炒 黑) 沙蒺藜(二錢) 左牡蠣(六錢) 云茯苓(五錢) 麥冬(三錢,連心) 炒白芍(三錢) 初十日 于前方內加遼參五分作錢半,又加海參一條,淡蓯蓉三錢,四帖,余悉如前。 十三日 仍照前服,每日間服一通一補方。 十七日 左脈空大未斂,精神較前雖好,猶宜收攝下焦,于前方內去龜板、五味子、白 芍、海參、蓯蓉,余如舊間服法。煮好去渣,再上火煎成二杯,分二次服。 同日 痰色猶不能清白,氣味亦不凈,仍須宣絡。 新絳紗(三錢) 旋復花(二錢) 半夏(五錢,姜制) 廣皮炭(錢半) 廣郁金(錢半) 當 歸須(一錢) 上半日服,四帖。 二十一日 脈少斂,通補二方間服如前,四帖。 二十四日 痰濁未變,脈象少斂,午后微熱不寐,飲食由漸而加,不可太過不及。 人參(錢半) 蓮肉(五錢,連心皮) 炙甘草(三錢) 枸杞(三錢,炒黑) 沙蒺藜(三錢) 云 茯苓(五錢) 左牡蠣(五錢) 麥冬(三錢,連心) 熟五味子(一錢) 炒棗仁(三錢) 海參( 二條,洗去砂) 大淡菜(三錢) 午后服此。 又方∶ 新絳紗(二錢) 旋復花(二錢) 半夏(三錢,姜制) 廣郁金(二錢) 歸須(一錢) 桃仁 泥(二錢) 廣陳皮(八分) 香附(二錢) 煮兩小茶杯,午前服。 初九日 復診于補方去牡蠣、五味子,余仍二方間服如前。 十三日 痰已漸清,肝亦漸平,精神漸旺,擬去搜逐而補中,與外臺茯苓飲意。(專用 一方)。 云茯苓塊(六錢) 人參(二錢) 香附(三錢) 生于術(五錢) 炙甘草(二錢) 半夏(五 錢) 生薏仁(五錢) 小枳實(二錢)
屬性:謝 四十四歲 辛巳三月二十四日 病起肝郁脅痛,痰中帶血,病名肝著。醫者不識絡 病因 由,與絡病治法,非見血投涼,即見血補陰,無怪乎愈治愈窮也。大凡血癥之脈,左脈堅搏 ,治在下焦血分;右堅搏,治在上焦氣分。茲左手脈浮取弦,沉取洪大而數,重按即芤, 前曾痰有氣味,現下痰挾瘀滯黑色,唇舌皓白,其為肝經絡瘀挾痰飲,咳血無疑。勢已憊極 ,勉與宣絡止血,兼之兩和肝胃,以逐痰定咳。(方此未服) 新絳紗(三錢) 旋復花(三錢) 歸須(錢半) 桃仁泥(三錢) 半夏(三錢) 廣皮炭(二 錢) 蘇子霜(一錢) 降香末(錢半) 廣郁金(二錢) 煮兩茶杯,分四次服。二帖。 四月初三日 血家左手脈堅搏,治在下焦血分。此癥先因肝絡瘀滯,以致血不歸經,日 久不 治,由陰經損及陽氣,自汗溺變痿弱,陽虛也,左脈洪數而芤,陰傷也。如是陰陽兩傷之極 ,而瘀滯仍然未凈,通絡則虛急,補虛又絡滯,兩難措手。不得已用新絳一方,緩通其絡, 其補藥則用陰陽兩攝法,聊盡人力而已。(從此服起) 遼參(一錢) 麥冬(四錢,連心) 海參(二錢) 五味子(一錢) 沙苑蒺藜(三錢) 茯神 (五錢) 枸杞子(三錢) 龜板(五錢) 牡蠣(六錢) 初四日 病起于脅痛,瘀血致壅,久嗽成勞,至骨痿不能起床,仍有瘀滯不化之象,且 痰有 臭味,即系肝著成癰。前日脈雖芤大而澀,昨日大見瘀血后,今日則純然芤矣,豈非瘀血之 明征乎?若一味貪補,斷難再起,兼之宣絡,萬一得蘇,妄誕之診,高明酌之。 新絳紗(三錢) 旋復花(二錢) 歸橫須(八分) 半夏(錢半) 廣皮炭(一錢) 桃仁泥( 三錢) 丹皮炭(五錢) 此方《金匱》 載在婦人虛勞門,有識者其悟之。上半日服此方完,下半日服前補方。 初五日 痰中臭味太甚,黑痰未凈,是活絡之方不能除;脈芤自汗甚,是補攝之方又不 可緩 。痰稀純白,內有支飲,于補方中去牡蠣、海參。鹽味之礙飲者。此癥極虛極實,時人但知 其虛而不知其實,所以日誤一日,以至于此。治實礙虛,治虛礙實,焉望成功。一通一補, 俱每日照前服法未改。 初七日 脈較前斂戢,于新絳方內半夏加錢半,作三錢,余仍舊,服法亦如之。 初八日 今日左尺脈獨大,加封固腎氣法,余有原案二方,每日間服如前。 人參(一錢) 炙龜板(八錢) 蓮子(五錢) 炙甘草(三錢) 制五味(一錢) 杞子(三錢 ,炒 黑) 沙蒺藜(二錢) 左牡蠣(六錢) 云茯苓(五錢) 麥冬(三錢,連心) 炒白芍(三錢) 初十日 于前方內加遼參五分作錢半,又加海參一條,淡蓯蓉三錢,四帖,余悉如前。 十三日 仍照前服,每日間服一通一補方。 十七日 左脈空大未斂,精神較前雖好,猶宜收攝下焦,于前方內去龜板、五味子、白 芍、海參、蓯蓉,余如舊間服法。煮好去渣,再上火煎成二杯,分二次服。 同日 痰色猶不能清白,氣味亦不凈,仍須宣絡。 新絳紗(三錢) 旋復花(二錢) 半夏(五錢,姜制) 廣皮炭(錢半) 廣郁金(錢半) 當 歸須(一錢) 上半日服,四帖。 二十一日 脈少斂,通補二方間服如前,四帖。 二十四日 痰濁未變,脈象少斂,午后微熱不寐,飲食由漸而加,不可太過不及。 人參(錢半) 蓮肉(五錢,連心皮) 炙甘草(三錢) 枸杞(三錢,炒黑) 沙蒺藜(三錢) 云 茯苓(五錢) 左牡蠣(五錢) 麥冬(三錢,連心) 熟五味子(一錢) 炒棗仁(三錢) 海參( 二條,洗去砂) 大淡菜(三錢) 午后服此。 又方∶ 新絳紗(二錢) 旋復花(二錢) 半夏(三錢,姜制) 廣郁金(二錢) 歸須(一錢) 桃仁 泥(二錢) 廣陳皮(八分) 香附(二錢) 煮兩小茶杯,午前服。 初九日 復診于補方去牡蠣、五味子,余仍二方間服如前。 十三日 痰已漸清,肝亦漸平,精神漸旺,擬去搜逐而補中,與外臺茯苓飲意。(專用 一方)。 云茯苓塊(六錢) 人參(二錢) 香附(三錢) 生于術(五錢) 炙甘草(二錢) 半夏(五 錢) 生薏仁(五錢) 小枳實(二錢)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