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案--疳
夏季霍亂吐瀉,通用藿香正氣散。
水瀉,宜分利,四苓散,寒加姜桂,熱用芩連。
腹痛宜疏氣,調氣用木香青皮,有滯加炒楂肉厚樸,重則加萊菔子檳榔。
腹痛有熱,用芩芍枳實,有寒則用草果砂仁吳萸。
吐瀉后,能食,便反秘結者愈,不能食,神怯色痿者,防慢驚,治法調中溫中,若有余熱煩渴,甘寒或甘酸救津,故木瓜之酸,制暑通用要藥。
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溫邪,繼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辛解忌溫,只用一劑,大忌絕谷,若甚者宜晝夜豎抱勿倒三四日,夫輕為咳,重為喘,喘急則鼻掀胸挺。
春溫皆冬季伏邪,詳于大方諸書,幼科亦有伏邪,治從大方,然暴感為多,如頭痛惡寒發熱,喘促鼻塞身重,脈浮無汗,原可表散,春令溫舒,辛溫宜少用,陽經表藥,最忌混亂,至若身熱咳喘有痰之癥,只宜肺藥辛解,瀉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之屬,消食藥,只宜一二味,若二便俱通者,消食少用,須辨表里上中下,何者為急施治。
春季溫暖,風溫極多,溫變熱最速,若發散風寒消食,劫傷津液,變癥尤速,初起咳嗽喘促,通行用:薄荷汗多不用、連翹、象貝、牛蒡、花粉、桔梗、沙參、木通、枳殼、橘紅、桑皮、甘草、山梔泄瀉不用、蘇子瀉不用,降氣。
表解,熱不清,用:黃芩、連翹、桑皮、花粉、地骨皮、川貝、知母、山梔。
里熱不清,早上涼,晚暮熱,即當清解血分,久則滋清養陰,若熱陷神昏,痰升喘促,急用牛黃丸至寶丹之屬。
按風溫乃肺先受邪,遂逆傳心胞,治在上焦,不與清胃攻下同法,吾鄉幼科當此,初投發散消食,不應,改用柴芩瓜蔞枳實川連,再下奪不應,多致危殆,皆因不明手經之病耳,若寒痰阻閉,亦有喘急胸高,不可與前法,用三白吐之,或妙香丸。
暑邪必挾濕,狀如外感風寒,忌用柴葛羌防,如肌表熱無汗,辛涼輕劑無誤,香薷,辛溫氣升,熱伏易吐,佐苦降,如杏仁川連黃芩,則不吐,宣通上焦,如杏仁連翹薄荷竹葉,暑熱深入,伏熱煩渴,白虎湯,六一散。
暑邪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后用酸泄斂津,不必用下。
暑病頭脹如蒙,皆濕盛生熱,白虎竹葉,酒濕食滯,加辛溫通里。
小兒發熱,最多變蒸之熱,頭緒煩,不能載,詳于巢氏病源矣,然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季中傷為病,當按時論治,其內傷飲食治法,不宜混入表藥,消滯宜用丸藥,潔古東垣已詳悉。
袁 溫邪痰嗽,氣喘肚膨,四日不解,防發痧。溫邪。
連翹 山梔 牛蒡 杏仁 石膏
汪 痧將退,熱未去,肺氣不清,咳逆無痰。熱邪留肺。
前胡 桑皮 杏仁 橘紅 桔梗 木通 蘇子 象貝
王 痧隱太早,咳喘發熱,宜開肺氣。
薄荷 杏仁 象貝 連翹 桑皮 木通 紫菀 郁金
某 溫邪發痧不透,熱毒內陷深藏,上熏肺為喘,下攻腸則利,皆冬溫火化之癥,經云,火淫于內,治以苦寒,幼科不究病本,不明藥中氣味,愈治愈劇,至此兇危。熱邪內陷。
川連 黃芩 飛滑石 炒銀花 連翹 甘草 丹皮 地骨皮
蔣 喘為肺病,脹乃肝病,因時痧寒熱未解,熱邪內陷所致,王先生用苦辛酸法極通,然浮腫腹痛未減,得非經腑之濕熱留著歟。
木防己 石膏 杏仁 大豆黃卷 通草 苡仁 連翹
艾 痧退后,呻吟不肯出聲,涕淚皆無,唇紫掀腫,乃毒火未經清解,上竅漸閉,氣促痰鳴,猶是溫邪客氣致此,自當清解務盡,其神識自和,奈何以畏虛滋肺,邪火愈熾矣。毒火未清。
川連 玄參 杏仁 甘草 黃芩 連翹 桔梗 銀花
王 痧后,及暮加喉痛咳。
玄參 犀角 鮮生地 連翹 花粉 丹皮
鄒 咽痛鼻燥唇腫,自利,風溫熱化發疹,上焦熱熾,宜辛涼微苦以泄降。風溫發疹。
連翹 黃芩 犀角 桔梗 牛蒡 杏仁 玄參 通草
譚六歲 溫邪時癘,觸自口鼻,穢逆游行三焦,而為麻疹,目赤鼻煤,吐蛔瀉蛔,津津汗出,而喘渴欲飲,當與辛苦寒,劉河間法,世俗不知,僉曰發痧,但以荊防蟬殼升提,火得風飏,焰烈莫遏,津劫至變矣。癘邪。
涼膈去硝、黃,加石膏、牛蒡、赤芍。
張三歲 手足煩熱,時發赤塊。
綠豆殼 卷心竹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