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常用飲食 第二章 清熱飲食第 4 頁
粟米(《名醫別錄》)
【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粟的種仁。
【異名】小米。
【性味歸經】甘、咸,涼。入脾、胃、腎經。
【功效】健脾和胃。
【應用】
1.脾胃虛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粟米半升,搗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點少鹽,空腹和汁吞下。(《食醫心鏡》)
2.胃熱消渴:粟米煮飯。(《食醫心鏡》)
【使用注意】
粟米不宜與杏仁同食,食則令人嘔吐腹瀉。
【 現代研究】
粟米中含蛋白質及脂肪量較高,蛋白質中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有補益作用。
【按語】
粟米,山東最多,五谷中最硬,謂之硬粟,但得漿水則易化。小米煮的焦飯鍋巴,又名黃金粉。性味甘平,能補中益氣,健脾消食,止泄。北方產婦多喜服粟米粥,亦是嬰幼兒良好食品。此外,發芽的粟米稱為粟芽,內含淀粉酶、維生素B、淀粉、蛋白質等,有良好的消化作用,可晾干研末服用。
【參考文獻】
1.《本草衍義補遺》:“粟,陳者難化。所謂補腎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2.《隨息居飲食譜》:“粟米功用與秈米略同,而性較涼,病人食之為宜。”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