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總論 第三章 食物的性能和飲食作用第 4 頁
食物的補瀉
食物性能的“補”與“瀉”概念,—般是泛指食物的補虛與瀉實兩方面作用,這也是食物的兩大特性。補性食物一般分別具有補氣、助陽、滋陰、養血、生津、填精等功效;瀉性食物一般分別具有解表、散熱、開竅、辟穢(防疫)、清熱、瀉火、燥濕、利尿、祛痰、祛風濕、瀉下、解毒、行氣、散風、活血化瘀、涼血等功效。根據常用的三百多種食物統計數字分析瀉性食物多于補性食物,由此看來,中醫營養手段不僅為補虛扶正,更大程度是為了瀉實祛邪。
飲食的作用
概 述
飲食的作用是由它自身固有偏性(性能)如“性”、“味”、“歸經”、“升降浮沉”以及“補瀉”等特性決定的。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飲食的預防作用
身體早衰和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體自身;人體正氣旺盛,而又能避免邪氣的侵襲,就會保持健康狀態,反之則發生疾病。一切有利于維護正氣、抗御邪氣的措施都能預防疾病;一切損害正氣、助長邪氣的因素都能引起疾病,從而導致早衰和死亡。預防思想是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廣義地說,所有關于飲食的保健措施都是以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為目的的。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保健預防措施。合理安排飲食可保證機體的營養,使五臟功能旺盛、氣血充實,恰如《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現代研究證明,人體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會導致疾病。[例如]如缺少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就會引起肝功能障礙;缺乏某種維生素就會引起夜盲癥、腳氣病、口腔炎、壞血病、軟骨癥等;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少鈣質會引起佝僂病,缺乏磷質會引起神經衰弱,缺乏碘會引起甲狀腺腫,缺乏鐵質會引起貧血,缺少鋅和鉬則會引起身體發育不良等。而通過食物的全面配合,或有針對性的增加上述食物成分就會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中醫學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用動物肝臟預防夜盲癥,用海帶預防甲狀腺腫大,用谷皮、麥麩預防腳氣病,用水果和蔬菜預防壞血病等記載。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