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病因病機 第二節 病機第 3 頁
二、氣血津液失調
氣、血和津液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因而氣血津液的正常與否,可以反映臟腑功能的情況。同時,人體病理變化無不影響到氣血津液,而氣血津液失調又與眼部病變的發生、發展至為密切。因此,應該了解氣血津液失調引起眼病的病機。
(一)氣失調氣與跟的關系密切。正如《太平圣惠方·跟內障論》謂:“跟通五臟,氣貫五輪”。氣的正常與否,常常直接或間接地由眼部表現出來。一般可按虛實歸納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兩大類。
1.氣虛氣陷多因勞傷過度或久病失養致元氣耗傷,氣機衰憊,不能敷布精微,充澤五臟,上榮于目,以致衛外不固,統攝、溫養失職等而引起眼病。如眼瞼下垂、無力抬舉,冷淚常流,黑睛陷翳久不平復,視力疲勞不耐久視,眼內水腫、出血,晶珠混濁,視衣脫落,以及各種眼病日久不愈等。全身常伴有少氣、懶言、肢寒、怕冷、語言低微、自汗、心悸、怔忡、頭暈、耳鳴、倦怠乏力、食少、小便清或頻,舌淡而胖,脈弱無力等。
2.氣滯氣逆多因痰濕停聚,食滯不化,情志丕舒,或感受外邪等,引起臟腑經絡氣機阻滯,運行不暢,升降失常等而導致眼病。如外邪犯肺,肺氣郁遏,可致白睛紅赤疼痛,或形成小泡或結節隆起;情志不舒,肝郁氣滯或氣火上逆,可致頭眼脹痛、眼珠摳痛,或發為綠風、青風等;氣滯不行,血脈瘀滯,或氣逆于上,血隨氣逆,常可引起眼內血絡阻塞,以致眼底缺血或瘀血,表現為云霧移睛或暴盲等癥。
(二)血失調《內經》謂:“肝受血而能視”。《審視瑤函》又謂:“夫目之有血,為養目之源,充和則有生發長養之功,而目不病,少有虧滯,目病生矣。”這都說明了目得血的濡養才能明視萬物,一旦失調,則可引起眼病。眼部血證一般可分為血熱、血虛、血瘀三種。
1.血熱有虛實之分。實證多由外感邪熱或臟腑郁熱侵入血分所致。血得熱則涌流,在眼部可為掀赤腫痛,或赤脈增多而色紅粗大;若血受熱迫而妄行,溢于眼絡之外,則為眼部出血。一般實火所致出血較急,量多色鮮紅。全身癥可伴見心煩惡熱,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虛證由肝腎陰虧,虛火上炎所致。虛火人于血分,亦可致目中血絡紅赤、充盈或血熱妄行而溢于絡外,但赤脈不如實證多而粗大,一般出血較緩,血量不如實火多。全身癥可伴見顴紅潮熱,心煩失眠,口燥咽干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