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第二節 先秦時期第 2 頁

(三)管子的養生思想
《管子》的作者承襲了老子關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明確提出“道”即“精氣”的觀點。在養生方面,《管子》認為“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故主張存精以養生,指出,“精也者,氣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臟以為泉源”(《管子·內業》)。此外,他又提出存精的具體方法,則“愛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摧,福將自歸”(《管子·內業》),主張虛其欲以存精。
《管子》還提出了起居有時、節制飲食、適應四時等重要的養生原則。如《管子·形勢篇》云:“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累而壽命損”,這些養生原則是很實際的。
《管子》還十分重視精神調養,《管子·內業》中指出:“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保持樂觀情緒,也是養生的重要內容,而調節情緒則可用雅情怡興的方法。
先秦諸子提出的養生思想、原則和方法,滲透到醫學領域,充實、豐富了中醫養生學的內容,為養生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儒家養生思想
在養生學方面,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和觀點,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1、強調精神調攝 《禮記·緇衣》說:“心以體全,亦以體傷”。養心與養形是養生的重要內容,然而精神與形體之間,具有統帥支配作用的是精神。養生首先要強調精神調攝,而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欲望,即所謂:“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人生存在著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欲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正如《論語·顏淵》中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還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行則從禮、君子三戒等內容,即為寡欲。儒家關于精神調攝的原則,在中醫養生學思想中得到了闡發和應用。
2、注意身體護養 這也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個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是護養身體的基本原則。反之,如果不注意這些原則,“寢處不適,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3、倡導飲食衛生 孔子對于飲食衛生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身體健康,他提出了飲食保健的原則,即《論語·鄉黨》中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精,則營養豐富,膾宜細,則味道美,可增進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并且,提醒人們一定要食新鮮、清潔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發生。他指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則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貪。”強調了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經久變味、腐敗發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飲食衛生要求。同時,也提出了調和飲食五味,要順應四時的原則。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養生經驗,因而為歷代養生家所遵循。時至今時,仍有其實用價值。
(五)先秦雜家養生思想
《呂氏春秋》是先秦雜家的代表作。就養生思想而論,它是先秦諸子著作中,內容最豐富
的。其思想體系不僅承襲了道、儒兩家的內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說。全書計一百六十篇,涉及到養生內容者,約五十篇之多,F將其養生思想的主要學術觀點簡述如下。
1、畢敬之務,在乎去害 先秦雜家認為,人活百歲,是生命的自然壽限。而許多人未能活到這一壽限,究其原因,多由于在生命過程中受到種種危害和干擾。如果能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排除這些危害和干擾,則有可能使人長壽,達到自然壽限。這即是“畢其數”。并指出,長壽之“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呂氏春秋盡數》),這一學術觀點闡明了人的自然壽限及達到自然壽限的可能性,并指出去害是使人長壽的重要保證。而“去害”的具體措施,就是養生。
2、趨利避害,順應自然 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趨利避害,這是雜家養生的原則!秴问洗呵铩けM數》說:“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何為害?五味太過,五者充形則生害,此其一,乃飲食為害;七情太勝,過勝則傷神,乃情志為害,此其二:六淫太過,太過則傷精,乃六淫為害,此其三。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無過,自然神安而形壯,年壽得長!惫史拆B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知本求因、趨利避害、頤養神形,是雜家養生思想的重要觀點。
3、動形以達郁 《呂氏春秋》認為人之精氣血脈以通利流暢為貴,若郁而不暢達,則百病由之而生,在《達郁》篇中指出:“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臟、六腑、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所由生矣。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郁也”。同時指出,活動形體是使體內精氣流通以保障生命活
動正常進行的有效措施,“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呂氏春秋盡數》)。經常運動形體,則精氣流行,惡無由生。呂氏提出的這種動形達郁的主張是對養生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先秦雜家的養生思想,融合了道、儒、墨、法諸家之長,參以己見,故有其獨特之處。“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避害,順應自然”及動形達郁等主張,即是其代表,由此可窺及一斑。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