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第三節 漢唐時期第 3 頁

四、道、儒、佛、醫思想的匯通
漢唐時期,道、儒、佛思想盛行,三家之說影響著當時整個社會。并且互相滲透、融合。當時的道家思想——黃老哲學,已經融進了儒、墨、法、陰陽等諸家之說。而佛教的傳入,也并非全部照搬,而多利用老、莊學說來譯解佛經。實際上,被翻譯過來的佛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融合了中國的哲理。這種融合、滲透,自然也影響到中國醫學。這一時期的著名醫家之所以在學術上有所創新、發展,也往往是受其影響。不少醫家于道、儒、佛之說有精深的研究,他們據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吸收、融合、匯通了道、儒、佛的理論觀點,使之成為醫學理論的組成部分之一,充實、豐富和發展了養生學內容。在這一方面,只有代表性的醫家,即是唐代的孫思邈。
孫思邈精通道,佛之學,廣集醫、道、儒、佛諸家養牛之說,給合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著成養生專論。不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養生論述,還著有《攝養枕中方》,內容豐富,功法眾多,在我國養生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其在養生學方面的貢獻,大要有五:
第一,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思想,以此為養生原則,提出了“養性”之說,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反復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第二,奠定了我國食養學的基礎。他說;“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孫氏認為飲食是養生防病的重要手段,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養、食療食物154種,分谷米、蔬菜、果實、鳥獸四類,多為日常食品,并論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們酌情選用。此外,他還提出了老人飲食的具體要求。孫思邈的食養、食療學術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三,強調房中補益。在《千金要方·房中補益》中指出:“凡覺陽事輒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強調不可縱欲。為防止性生活不當而誘發某些疾病,在《千金要方養性禁忌》中指出:“男女熱病未差,女子月血,新產者,皆不可合陰陽”。這些觀點,都是很科學的性保健內容。
第四,重視婦幼保健。在《千金要方》一書中,他破歷代醫書之慣例,首例婦科三卷,次列兒科二卷,除疾病治療外,對婦幼保健的論述甚詳。算得上是世界上從社會角度強調婦幼保陸的第一人。
第五,融道、佛、儒、醫于一體,收集、整理、推廣養生功法。由于孫思邈用于道、佛之學,對其養生之理論及養生之術皆有精研,故在他的《千金要方》中,既有“道林養性”、“房中補益”、“食養”等道家養生之說,也有“天竺國按摩法”等佛家養生功法。不僅豐富了養生內容,也使得諸家傳統養生法得以流傳于世,是我國養生發展史上有價值的醫學文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