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第五節 明清時期第 2 頁

(三)綜合調理法
明清時期的養生保健專書很多,多是強調綜合調理,且要簡要易行。冷謙撰著的《修齡要旨》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詳細論述了四時起居調攝、四季卻病、延年長生、八段錦導引法、導引卻病法等,書中多以歌訣形式介紹養生要點及具體方法,易于領會實行。萬密齋的《養生四要》,提出了“寡欲、慎動、法時、卻病”諸養生原則,對于違反這些原則而產生的疾病,皆列有藥物救治方法。清代吳師機撰《理瀹駢文》,這是一部物理治療專書。吳氏提倡膏、藥外貼等理療法,如引嚏、坐藥、藥浴等。他認為外治之理同內治之理,可以收到與內服湯丸相同的效果。還認為養生保健不能單純依賴藥餌,如果注意調節生活起居,陶冶性情,對健康則更有益處。吳氏在外治保健方面為養生開辟了一條新的門徑。
三、防病保健強調動靜結合
雖然在先秦時期就已初步提出了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但動靜結合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則在明清時期才進一步明確提出來。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提出靜養精神,動養形體的辨證關系。方開《摩腹運氣圖考》(又名《延年九轉法》)指出:“天地本乎陰陽,陰陽主乎動靜,人身一陰陽也,陰陽一動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人身之陰需要靜,人身之陽需要動,從而提出了靜以養陰,動以養陽的主張。人體要保持“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就必須動靜適宜,切忌過動過靜,否則就會造成陰陽偏頗,導致疾病。
清代養生家曹庭棟雖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但他卻很重視動以養生的重要作用。如在《老老恒言·導引》指出:“導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錦、華佗五禽戲、婆羅門十二法、天竺按摩訣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并創“臥功、坐功、立功三項”,以供老年鍛練之用。又如《老老恒言》載有散步專論,對散步的作用和要求等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例如,閑暇“散步所以養神”、睡前“繞室行千步,始就枕”,“是以動求靜”,有助于睡眠,強調了動靜結合的重要性。
四、動形養生提倡導引武術健身
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運動養生,導引、氣功、按摩共同成為動形養生的三大支柱。對于導引之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馬王堆的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就繪有40余種導引姿態的圖象,內容十分豐富。以后歷代都有不同的發展,到了宋代,在動作和方法上有了很大改進,如太極拳、八段錦等。明代以后,由于武術的發展和《道藏》的成書,又推動了導引術的進步和發展,在《遵生八箋》載有八種導引,除在國內廣為流傳外,并于1895年譯成英文發行于國外。如明代正德年間羅洪先所撰《仙傳四十九方》,載錄華佗“五禽圖”最為詳盡,并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說明了導引保健的重要作用。清·乾隆時代,沈金鰲于《雜病源流犀燭》一書中,卷首列有“運動規法”,包括導引、氣功和按摩等,這些方法多摘自明代曹士珩所撰《保生秘要》一書。可見,導引保件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在明清時期,經過很多養生家、醫家及眾人的辛勤工作,提煉更新,使導引養生更加系統、科學,導引的形式更加豐富。例如,靜功和動功與武術的結合,又促進了太極拳的發展,使其以獨特的風格流傳于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在養生保健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清·鴉片戰爭之后,衛國保家和練功健身的思想興起,專論氣功、導引、武術之著作也隨之增多,其中比較突出的如敬慎山房主彩繪二十四幅《導引圖》,將氣功、導引、按摩熔為一爐,用于養心練精、補虛、防治疾病和強身益壽,有較高的實用價值。由于導引、氣功、拳術熔為一體,使其有理、有法、有方,自成體系,便于練習,的確起到了“內煉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保健延年之效。在此時期,由于武術流派的空前發展,不論道、佛寺院,還是山寨水鄉,都有練功習武的時尚,使武術健身得到了很大范圍的普及,發揮了良好的健身御敵的作用。這種獨特的健身防身術至今仍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