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第六節 近代與現代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與此同時,逐漸興起全盤否定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恩潮,對中醫采取民族虛無主義態度,使祖國醫學橫遭摧殘。中國養生學也因之而瀕于夭折,養生著作很少,理論和方法亦無任何進展,其主要著作僅有蔣維僑的《因是子靜坐法》、席裕康的《內外功圖說輯要》、任廷芳的《延壽新書》、胡宣明編的《攝生論》、沈宗元的《中國養生說集覽》等。總之,由于排斥、限制和消滅中醫學的政策,使傳統養生學的發展遇到了嚴重的阻力,處于自發地、緩慢地發展階段。
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后,祖國醫學獲得了新生,中醫養生學也因之而得到較大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科學研究的重點已開始從臨床醫學逐漸轉向預防醫學和康復醫學,傳統的養生保健得到更加迅速的發展,出現了蓬勃向上的局面。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預防保健取得顯著成就
解放后,在毛主席關于“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挖掘,加以提高”的指示下,全國人民堅決貫徹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醫藥,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開展了以除害滅病為中心的廣泛的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并進行了大規模的防治傳染病工作,在衛生、藥物預防、除害消毒、隔離、人工免疫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有效方法。在多種預防方法中把傳統的中醫預防方法和現代醫學的有效預防措施相結合,收到了切實可靠的防病保健效果。在短期內,消滅了鼠疫、霍亂、天花、黑熱病等急性傳染病,其他如瘧疾、麻疹、猩紅熱、白喉、脊髓灰質炎、流腦、痢疾、血絲蟲病、血吸蟲病等多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也得較好的控制和防治,發病率顯著下降,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這是我國預防保健工作取得的重大成績。
二、建立養生保健的科研機構
我國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就系統地開展現代老年病學研究,之后成立了老年研究室,近年來全國各地又相繼成立老年病防治研究所(室)及很多老年保健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廣泛開展老年病防治的科研活動。為了適應形勢的友要,有的科研單位成立了中醫養生研究室,全面研究養生保健的理論和方法,有效地指導人們的健康保健活動。與之相適應的療養事業,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發閃,也迅速發展。目前在我國范圍內已形成幾十個風景優美、環地宜人,具有不同特點的療養地和療養區。根據不同環境氣候特點,建立各種療養院,既利用豐富的天然療養因子,又采用傳統的攝生保健方法為人們的健康服務。此外,近年來,各種類型的康復機構相繼在全國各地紛紛建立。普遍采用中西結合方式進行康復療養。中國傳統養生保健的理論和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理論研究不斷取得進展
解放以來,黨和政府非常關心理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近幾十年,我國各地探索衰老與長壽的奧秘,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老年病學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各方面的工作都不斷取得新進展。對于抗衰老的理論研究,從中醫延年學說和現代科學的角度進行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衰老學說和延年益壽的方法。雖說這些學說尚未全面說清衰老這一復雜的生命現象的本質,但可能從不同角度和深度反映了衰老本質的部分真理。同樣,對養生保健是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不僅如此,有關科學研究單位對很多中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使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研究。例如對氣功、太極拳的作用機制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對抗衰老藥物和飲食等方面的研究也正在積極進行中,而且不少方面取得了滿意的結果。實踐證明,對養生理論和方法的研究,進一步促進了養生保健實踐活動的深入廣泛開展。
四、開展社會性保健教育
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醫學正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演進,中醫養生學在這個醫學模式轉變的過程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幾十年來,大量重印或校勘注釋出版了歷代一些養生名著,包括一些道、儒、佛、武等家的有關攝生著作。在整理古代文獻、總結臨床經驗,結合現代研究的基礎上,對養生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從而先后編著出版了多種專著和科普著作,又翻譯了不少國外有關養生保健的書刊,特別是普及養生保健的科普期刊雜忐。同時,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廣泛宣傳保健知識。通過醫學、養生科普方面的社會教育,可使更多的人利用較少的時間學到較多的保健知識,使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能夠自我養生保健,提高民族素質和全社會的健康水平。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