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第五節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后期。統治階級提倡孔孟正統的程朱理學,同時利用佛、道兩教的思想,在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識分于中有的棄士為醫,有的轉儒從醫,又有很多醫家非常重視實踐,勇于創新,先后出現了很多著名養生學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醫養生學的內容,并使養生學得到更大范圍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中醫養生保健專著的撰輯和出版是養生學史的鼎盛時期。從明代到新中國建立前夕的580多年中所出版和刊行的養生類著作比明清以前2200多年間所發行的總量還要多,其發展之迅速和傳播之廣泛,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另外,從十四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葉期間,由于中外交通的發展,中外醫學交流活動亦日益頻繁,有養生專著被譯成外文出版發行,西方醫藥學傳到中國的也空前增多,這對世界醫學和我國的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都有一定促進作用。
一、養生重“命門”和治形寶精說
至明代,隨著命門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派,他們反對濫用寒涼藥物主張用溫補藥物峻補命門。如趙獻可認為命門真火乃人身之寶,并說:“吾有一譬焉,譬之元霄鰲山之走馬燈,拜者、舞者、飛者、走者,無一不具,其中間惟是一火耳;鹜鷦t動速,火微則動緩,火熄則寂然不動,而拜者、舞者、飛者、走者,軀殼未嘗不存也”(《醫貫·內經十二官論》)。此主張養生及治病,均以保養真火為要。
張景岳提出“陽強則壽,陽衰則夭”(《景岳全書·傳忠錄》)的論點,指出:“欲知所以生死者,須察乎陽,親陽者,察其衰與不衰;欲知所以存亡者,須察乎陰,察陰者,察其壞與不壞,此保生之本法也”。其重視命門,在理論上較趙獻可全面。張氏認為陽氣陰精之根本皆在命門,“命門主乎兩腎,而兩腎皆屬于命門。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若命門虧損,則五臟六府皆失所恃,而陰陽病變無所不至”,“即如陰勝于下者,原非陰盛,以命門之火衰也;陽勝于標者,原非陽盛,以命門水虧也。水虧其源,則陰虛之病疊出;火衰其本,則陽虛之證迭生”(《類經附翼·求證錄》),故他特別注重用甘溫固本法預防疾病。這對當時那種濫用寒涼,敗胃傷陽,致成時弊的情況下,是有重要意義的。與此同時,張景岳還辨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與生命的關系,明確提出養生之要在于治形寶精的主張。張氏所論之形,實指精血而言。他認為形賴精血為養,養精血即所以養形。明確提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類經·攝生類》),指出了節欲保精的重要性。另外,張氏又鮮明地提出了“中年修理”以求振興的卓越見解。中年時期是人體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這種強調中年調養,求復振興的思想,對于防止早衰,預防老年病,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綜合調養發展了養生方法
明清時期的養生家對于養生理論的認識,都有了進一步的深化。盡管在精氣神的保養上各有側重,但都強調全面綜合調理,尤其重視調理方法的研究和闡述。
(一)調養五臟法
李中梓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編著《壽世青編》一書,在調神、飲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養心說、養肝說、養脾說、養肺說、養腎說、為五臟調養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貢獻。高濂的《遵生八箋》從氣功角度提出了養心坐功法、養肝坐功法、養脾坐功祛、養肺坐功法、養腎坐功法,又對心神調養、四時調攝、起居安樂、飲饌服食及藥物保健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極大豐富了調養五臟學說。明末醫家汪綺石著《理虛元鑒》,對虛勞病機的闡發、論治的大法,預防的措施都自成體系,主張肺脾腎三臟俱重。他說:“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尤其是對虛勞的項防,提出了六節、七防、四護、三候、二守、三禁的原則,對抗老保健有很大意義。
(二)藥餌、飲食保健法
明代開始,藥餌學說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萬密齋、龔廷賢、李時珍、李梃等醫家,繼承了前人的成就,在理論上和方藥的運用原則和方法上,都有闡發和提高,對醫餌養生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做出了貢獻。萬密齋的《養生四要》指出:“無陽則陰無以長,無陰則陽無以化,陰陽互用,如五色成文而不亂,五味相濟而得和也。凡養生卻邪之劑,必熱無偏熱,寒無偏寒;溫無聚溫,溫多成熱,涼無聚涼,涼多成寒。陰則奇之,陽則偶之,得其中和,此制方之大旨也”。這個中和平衡既濟的制方原則,對老年的藥餌養生有直接指導意義。萬氏認為這種保健方法,要從中年開始,未老先防,保健重點在于調補脾腎。同時,還提出了老年用藥禁忌。
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主張老年保健用藥應“溫而不熱,清而下寒,久服則坎離既濟,陰陽協合,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滋而精自固,平補之圣藥也”。又對老年的藥餌攝生強調了兩個原則:一是調補脾胃;二是提倡與血肉有情之品,補益氣血,填精樸髓,以健身抗老,延年益壽。他首推鹿茸、鹿角,配合人參、地黃、枸杞、二冬、黃柏等制方。
《本草綱目》對于藥餌和食養的論述也極為豐富。提供了有關飲食藥物養生的豐富資料,書中還收集了很多食療方法。李時珍推崇東垣脾胃之說,主張老年人應培補元氣,調理脾胃,升發清陽,多用溫補之劑,以延年益壽。
李梃認為藥餌保健,用藥宜平和、中和、溫和,補虛在于扶培、緩補、調補,反對溫熱峻補和濫施汗、吐、下等法。李氏又在《醫學入門》中指出了藥餌養生中食補、峻補、唯補的偏弊,強調了“量體選藥”的重要原則。
曹庭棟針對老人脾胃虛弱的特點,重視以粥養胃益壽,在《老老恒言》中編制藥粥配方百余首,以“備老年之頤養”,可謂集食養保健粥之大成。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