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醫傷科學發展簡史第 3 頁
明代(公元1368至1644年),大醫院十三科,其中就有接骨科。薛己著《正體類要》指出:“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闡明了傷科疾病局部與整體的辨證關系。
清代(公元1644至1911年),傷科又有了新的發展。吳謙集歷代傷科之大成,著《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該書系統地總結了清代以前的骨傷科經驗,對人體各部位的骨度,手法,夾縛器具及內外治法方藥,記述最詳,既有理論,尤重實踐,圖文并茂,是一部較完整的正骨書籍。近代學者多崇此書。值得注意的是吳謙不僅把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并運用手法治療膘腿痛等傷筋疾患,使用攀索疊磚法贅復胸腰椎骨折脫位。而且強調了正確運用手法的重要性,就是必須先“知其體相,識其部位”,才能“一旦臨癥,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如此則手法運用更加具有科學性。這一觀點目前仍為大家所推崇。在固定方面,“愛因身體上下正側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輔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復合,欹者復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并創造和改革了多種固定器具,例如,對脊柱中段采用通木固定,下腰部損傷采用腰柱固定,四肢長骨干骨折采用竹簾、杉籬固定,髕骨骨折采用抱膝器固定等。此外,沈金鰲著《沈氏尊生書,雜病源流犀燭》對內傷的病因病機、辨證治療有所闡發;顧世澄著《瘍醫大全》,對跌打損傷及一些骨關節疾病有進一步的論述;錢秀昌著《傷科補要》、趙竹泉著《傷科大成》、胡延光著《傷科匯纂》等專著亦系統詳述了各種損傷的證候和治療,并附有很多治驗的病案,均為學習與研究中醫骨傷科學的重要文獻。
傷科學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傷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寶貴的經驗,其中有不少是世界上最早的發明創造,代表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隨著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使中醫骨傷科學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在此期間傷科學著作甚少,極其豐富的傷科經驗散存在老一輩的中醫師和民間中,缺乏整理和提高,甚至幾乎瀕于失傳的邊緣。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正確地貫徹了黨的中醫政策,祖國醫學猶如枯水逢春,欣欣向榮。30多年來、我國骨傷科醫務工作者,尤其按摩推拿醫務人員以辯證唯物主義力指導,實行中西醫結合,積極開展手法治療骨關節及其周圍筋肉組織損傷的研究工作。國內很多省、市、自治區先后辦起了按摩(推拿)訓練班及學校,培養按摩專業人員。全國和一些省市相繼成立了骨傷科研究機構,對傷科醫學的發掘、繼承、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按摩醫學在傷科領域中的廣泛運用已取得了新的成就和發展。近年來我國傷科學的新進展越來越受到世界醫學界的重視,對世界醫學科學做出了一定貢獻。今后,我們一定要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去整理、研究、總結極其豐富的傷科醫學,發揚祖國醫學遺產,使我國醫學科學技術適應新的形勢需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更好地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服務,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