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醫傷科學發展簡史第 2 頁
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祖國醫學的隆盛時代。歷史上著名的外傷科醫學家華佗,既能用方藥、針灸治病,更擅長外科手術,并創立了“五禽戲”,與現代醫學中的醫療體育相似。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巨著。他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成就,并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創立了理、法、方、藥一整套辨證施治方法。同時還記載了牽臂法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摩等復蘇術。
隋代(公元581至618年),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探求諸病之源,九候之要,列述了1700余癥,為我國第一部病理專著。該書《金創傷筋斷骨候》中指出:筋傷后可引起循環障礙(營衛不通),創雖愈合,但仍可遺留神經麻痹和運動障礙的癥狀,并提出傷口必須在受傷后立即縫合的正確觀點。
唐代(公元618至907年),孫思邈著《千金方》中記載了顳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手法。“一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入矣,推當疾出指,恐誤嚙傷人指也”(治失欠頰車磋開張不合方);并指出整復后可采用蠟療和熱敷,以助關節功能的恢復。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治療顳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方法,直至現在仍被普遍沿用。王燾著《外臺秘要》,主張用氈做濕熱敷,以減輕損傷肢體的疼痛。藺道人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我國第一部傷科專著,它闡述了骨折的治療原則為正確復位,夾板固定,功能鍛煉,藥物治療直至骨折愈合。指出復位前要先用手摸傷處,識別骨折移位情況,采用拔伸、捺正等手法。骨折整復后,將軟墊加在肢體上,然后用適合肢體外形的杉樹皮夾板固定。對動靜結合的理論,藺道人較前人有更進一步的闡述。該書指出:“凡曲轉,如手腕腳凹手指之類,要轉動……時時為之方可。”對開放性骨折,他則采用經過點沸消毒的水沖洗污染的傷口和骨片,皮破必須用清潔的“絹片包之”,“不可見風著水”等。這種原則現在仍為處理開放性骨折的準繩。
元代(公元1279至1368年),蒙族善騎射,對于傷科頗有專長,在醫制十三科中,就有正骨科。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在傷科學上有偉大的成就。他認為“顛撲損傷,骨肉疼痛,整頓不得,先用麻藥服,待其不識痛處,方可下手。”麻醉藥量按病人年齡、體質及出血情況而定,再按照病人麻醉程度逐漸增加或減少,“已倒便住藥,切不可過多”。危亦林是世界上第一次采用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的人。該書指出:“凡挫脊骨,不可用手整頓,須用軟繩以腳吊起,墜下身直,其骨使自歸窠,……然后用大桑皮一片,放在背皮上”杉樹皮兩三片,安在桑皮上,用軟物纏夾定,莫令屈,用藥治之。”該書還把髖關節脫位分為前后兩型,指出:“此處身上骨是臼,腿根是杵,或出前,或出后,須用一人手把住患人身,一人拽腳,用手盡力搦歸窠,或是銼開。又可用軟棉繩從腳縛倒吊起,用手整骨節,從上墜下,自然歸窠。”危氏又把踝關節骨折脫位分為內翻、外翻兩型,并按不同類型施用不同復位手法,指出:“須用一人拽去,自用手摸其骨節,或骨突出在內,用手正從此骨頭拽歸外,或骨突向外,須用力拽歸內,則歸窠;若只拽,不用手整入窠內,誤人成疾。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