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痿病第 3 頁

·脾胃虧虛
癥狀:肢體痿軟無力日重,食少納呆,腹脹便溏,面浮不華,神疲乏力,舌淡,舌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細或沉弱。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術散!
方中人參、白術、山藥、扁豆、蓮子肉甘溫健脾益氣;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陳皮、砂仁和胃醒脾。若肥人多痰,可用六君子湯補脾化痰。中氣不足,可用補中益氣湯。心悸氣短者,加黃芪、當歸益氣生血。如肌肉麻木不仁,苔白膩者,加橘絡、白芥子化痰通絡;消瘦,舌質紫暗者,可用圣愈湯益氣養血,再加桃仁、紅花、牛膝活血化瘀。
·肝腎虧損
癥狀:起病緩慢,四肢痿弱無力,腰脊酸軟,不能久立,或伴眩暈、耳鳴、遺精早泄,或月經不調,甚至步履全廢,腿脛大肉漸脫,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滋陰清熱。·
方藥:虎潛丸!
方中虎骨(可用狗骨代)、牛膝壯筋骨利關節;鎖陽溫腎益精;當歸、白芍養血柔肝榮筋;黃柏、知母、熟地、龜板滋陰補腎清熱;少佐陳皮以利氣,干姜以通陽。本方治肝腎陰虧有熱的痿病,為肝腎虧損證的基本方。
熱甚者去鎖陽、干姜,或用六味地黃丸加牛骨髓、豬骨髓、鹿角膠、枸杞子、砂仁治之。若兼見面色萎黃不華,心悸,舌淡紅,脈細弱者,加黃芪、黨參、當歸、雞血藤以補養氣血。
若久病陰損及陽,癥見怕冷,陽痿,小便清長,舌淡,脈沉細無力者,不可用涼藥以伐生氣,虎潛丸去黃柏、知母,酌加鹿角片、補骨脂、肉桂、附子等補腎壯陽。此外,也可加紫河車粉,或用牛骨髓、豬骨髓煮熟,搗爛和入米粉,再用白糖或紅糖調服。
本證以陰虛挾熱者為多,但應分清有熱無熱,虛火當滋腎,無火當填精,若陽虛者則又當溫煦為治。
各證都可結合針灸、推拿、氣功等綜合治療,有助于提高痿病的治療效果。
【轉歸預后】
本病的各證候間常相互轉化,如外感濕熱,熱盛傷津,可轉化為肺胃陰虛;若濕熱浸淫,遷延日久,下注肝腎,則致肝腎虧損;如肝腎陰虛,日久不復,陰損及陽則出現陽虛證候,或為陰陽兩虛之證;痿病日久,影響氣血運行,則常挾瘀滯。
本病的預后決定于發病原因、起病經過、病情輕重及治療當否等。一般外感所致,起病雖急,若治療及時,診治無誤,部分病例可獲痊愈,預后亦佳;若外感致痿,失治誤治,以及內傷成痿,緩慢起病,但漸至于大肉脫削,百節緩縱不收,臟氣損傷已可概見,雖經多年治療,效果多欠佳,預后也差。若出現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為肺脾臟氣極虛的表現,預后較差。
【預防與調攝】
針對病因預防,如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防潮濕,適寒溫,避免感受外邪;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不妄作勞及根據體質服用一些藥物,如易感冒者服用玉屏風散,脾胃虛弱者服用六君子丸,老年人常服六味地黃丸等,可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突然發病或發熱的患者,應臥床休息。對高熱病人應注意病室通風和降溫處理。對神志昏迷、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者,應特別護理,密切觀察病情,及時作出應急處理。對痿廢的肢體要進行按摩、理療、鍛煉以免肌肉進一步萎縮;長期臥床者,要按時幫助翻身,避免褥瘡發生,同時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凍傷和燙傷。飲食上宜清淡而富于營養,少食辛辣肥甘、醇酒,以免助熱生痰。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