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痙病第 2 頁

【鑒別診斷】
本病在臨床上,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癰病癇病每發四肢抽搐,兩目上視,昏不識人,與痙病相似,但癇病多有反復發作史,發作前常無明顯誘因,發病突然,伴口吐涎沫,或有怪叫聲、或有遺尿,移時蘇醒,一如常人。痙病發作多有外感、內傷等病因,發時伴高熱、嘔吐等癥,且多無自然恢復者。
2.厥證痙病可伴有神識昏迷,與厥證相似,伴發神昏時也有稱為痙厥者,實為痙與厥并見。痙病是以肢體抽搐、強急為主癥,神昏為其或有的伴發癥;而厥證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癥,甚至也有一厥不復而歿者,一般無四肢抽搐和項背強直等表現。
3.中風病該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經昏仆而漸進加重,即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為主癥,而痙病卻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癥,可資鑒別。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別外感內傷外感所致者,多有惡寒發熱,脈浮等表證,即使熱邪直中,雖無惡寒,但必有發熱、肢體疼痛等表證。內傷所致者則無表證。
2.辨別虛賣寒熱痙病有寒熱虛實,一般外邪壅滯經絡、熱盛發痙、瘀血內阻屬實證,抽搐頻繁有力而幅度大;產后失血、汗吐下后、久病體虛屬虛證,手足蠕動而無力。外感風溫、暑熱、濕熱,陽明胃熱等屬熱證,見身熱、煩渴、舌紅脈數等癥;風寒、風濕致痙,陽衰寒燥屬寒證,見畏寒、舌淡脈緊等癥。
治療原則
痙病屬急癥范圍,因此,急則舒筋解痙以治其標,緩則扶正益損以治其本。故祛邪扶正是其治療法。具體治療時,治實宜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治虛當滋陰養血。虛實錯雜者,當標本并治,用泄熱存陰、益氣化瘀等法治療。
分證論治
·邪壅經絡
癥狀:頭痛,項背強直,惡寒發熱,無汗或有汗,肢體酸重,甚至口噤不語,四肢抽搐,舌苔白,脈浮緊。
治法:祛風散寒,燥濕和營。
方藥:羌活勝濕湯。
方以羌活、獨活、防風、藁本祛風勝濕;川芎、蔓荊子祛風止痛,則邪祛絡暢,營和痙解而愈。項背強直,加葛根解肌。肢體拘急,加白芍柔筋緩急。口噤不語,加石菖蒲、遠志開竅。若寒甚無汗,宜解肌發汗,用葛根湯治之。方中葛根味甘,生津滋養筋脈,以解項背肌肉之強急;麻黃、桂枝解表散寒;芍藥、甘草酸甘化陰,助葛根緩急止痙;姜、棗調和營衛。若風邪甚,發熱不惡寒,汗出,頭痛者,治宜和營養津,方用瓜蔞桂枝湯。以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表散邪;瓜蔞根清熱生津,和絡柔筋。若身熱,筋脈拘急,胸脘痞悶,渴不欲飲,溲短赤,苔黃膩,脈滑數,此濕熱人絡,宜清熱化濕,通絡和營,方用三仁湯清熱化濕,再加地龍、絲瓜絡、威靈仙以增強活絡通經之力。
·熱甚發痙
癥狀:發熱胸悶,心煩,急躁,口噤,骱齒,項背強急,甚則角弓反張,手足攣急,腹
脹便秘,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泄熱存陰,增液柔筋。
方藥:增液承氣湯。
方中大黃、芒硝蕩滌積熱,泄熱以存陰;玄參、生地、麥冬養陰清熱,增液柔筋。全方合用則熱去津生,筋柔而痙解。若腹脹便秘者,加厚樸、枳實理氣導滯。若熱傷津而無腑實證者,可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清熱救津。若抽搐甚者,酌加地龍、全蝎、菊花、鉤藤等熄風止痙。急躁心煩者,加梔子、淡竹葉以清心除煩。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