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脅痛第 4 頁

中醫藥治療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研究
1.慢性肝炎
李氏重用茜草、稀薟草治療慢性肝炎高丁球蛋白血癥,方法是對慢性肝炎ALT正;蛑委熀蠼抵琳,丁球蛋白仍>22.0%者,以活血化瘀為總治則,以茜草30-60g,稀薟草30-60g為基本方,同時配合辨證用藥:兼血熱者加赤芍、丹參、葛根、丹皮等,兼脾虛者加黃芪、茯苓、升麻,兼肝郁者加瓜蔞、香附或桔梗、牛膝,脾腎陰虛型選用白芍、牛膝、旱蓮草、女貞子、枸杞子等,痰濕郁阻型用陳皮、半夏、澤瀉、茯苓、菖蒲、香櫞等,寒凝肝脈型加香附、炮姜,兼心下停飲者加桂枝、茯苓。療程2—4個月?傆行56.41%,其中,治療前丁球蛋白>30.0%者,治療后2/3病例達到顯效或有效,TIT與Y球蛋白呈同步下降[中醫雜志1993;34(10):603]。
在中西醫對照觀察中伍氏發現慢遷肝中以濕熱型、氣郁脾虛型多見,占69.4%,慢活肝中以氣陰兩虛、氣滯血瘀型多見,占58。5%;劉氏等發現肝郁脾虛型符合慢遷肝者占94.6%,肝腎陰虛型符合慢活肝者占75.5%,氣滯血瘀型屬慢活肝伴早期肝硬化者占75.0%。王氏等發現肝郁濕熱型HBV復制最活躍,肝脾兩虛型HBV復制趨于穩定[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5;(2):70]。
劉氏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將其分為氣分證、血分證、陰虛證、陽虛證四型論治,分別用柴胡解毒湯、柴胡活絡湯、柴胡止痛湯、柴胡鱉甲湯、柴胡桂姜湯治療。柴胡解毒湯由柴胡、黃芩、茵陳、土茯苓、蚤休、草河車、蒼術、炙甘草等組成,主治肝炎氣分濕熱,轉氨酶高,黃疸指數高,以苔膩,尿黃,脅痛,體疲,口苦,心煩為辨證要點,轉氨酶持續高加垂盆草、金錢草、蛇舌草(三草解毒湯);濕熱毒邪凝滯不化,苔白厚膩而干,肩背酸凝而脹,身沉重,口渴尿黃,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三石解毒湯)。柴胡活絡湯由柴胡、黃芩、茵陳、土茯苓、草河車、茜草、紅花、當歸、白芍、炙甘草等組成,主治肝血瘀阻,絡脈不通,濕熱毒邪進入血分,以苔白膩,舌質暗邊有瘀斑,脈弦澀為特點,轉氨酶不降,加三草活絡湯(三草解毒湯加虎杖)。柴胡止痛湯由柴胡、川棟子、延胡索、劉寄奴、姜黃、茜草、海螵蛸、皂刺、甘草等組成,主治邪人血分,氣血失調,以肝區痛重為特點。柴胡鱉甲湯由柴胡、鱉甲、牡蠣、沙參、麥冬、玉竹、生地、土元、茜草等組成,主治陰虛內熱,氣血凝滯,以舌紅絳少苔,脈弦細數,低熱少寐,口燥咽干,衄血,脅痞為辨證要點。柴胡桂姜湯(柴胡桂枝干姜湯)主治肝之余邪未去又發脾陽虛寒證,以口干,脅痛背痛,腹脹便溏為要點(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6;19(5):46)。
2.乙型肝炎
黃氏用清開靈注射液治療活動期乙型肝炎33例,用清開靈20mi加入5%葡萄糖液中靜滴,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有關降酶藥。1療程后,除1例無效外,11例SGFF恢復正常水平,1例血清膽紅素恢復正常,SGPT平均下降幅度為88~t;HBeAg轉陰者7例。治療2-3療程后,除2例SGPT反跳至2001X而轉院,2例SGPT下降不足40g外,其余病例均有效。21例SGPT恢復正常。4例高膽紅素血癥血清膽紅素均正常,7例SGPT在40—72空格之間,HBeAg轉陰者11例,2例HBsAg、HBeAg陽性者均轉陰,后經益腎解毒法治療,1個月后復查,無反復[中醫雜志1993;34(3):138)。
肖氏等用乙肝康治療乙肝.31例,方由蜈蚣、三七、山藥、郁金、白蒺藜、大黃、鵝不食草等組成,療程90天,治療總有效率為83.9%。并觀察了此方治療對乙肝血清學指標的影響,結果HBsAg、HBeAg陰轉率分別為41:9%、57.91%,HBeAb轉陰率為48.4%[中醫雜志1.993:(6):335)。
王氏等用補中益氣湯隨證加減,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54例,療程為2個月,并與西藥治療組對比研究,發現補中益氣湯能較快改善慢性乙月千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肝功能,促進乙肝病毒血清學標志物指標的好轉(HBsAg、HBeAg轉陰率或滴度下降,抗-HBe或抗-HBs陽轉率),明顯優于西藥治療的對照組。動物實驗結果表明,補中益氣湯對實驗小鼠肝組織DNA、RNA、蛋白質合成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3;13(6):333)信張氏等用參芪四物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5例,總有效率88.9%,其中基本治愈率35.6%,顯效率33.3%,有效率20.0%。并對T細胞亞群作了觀察,治療前CD3、CD4的百分率與CD4/CDs比值顯著低于正常人(P<0.01),CDs與B細胞的百分率卻顯著高于正常組(P<0.01),治療后CD3、CD4與CD4/CDs比值顯著回升(P<0,01),CDs與B細胞顯著下降(P分別<0.01、0.05),提示本藥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中醫雜志1995;36(9):540)。
3.丙型肝炎
陳氏認為丙型肝炎的特點是毒邪(HCV)直人營血;毒瘀易聚,纏綿難愈;腎虛者易感,中老年多發;易與乙型肝炎合并感染。提出中醫治法可采取活血解毒,疏肝化瘀,補益肝腎等法。丙型肝炎病毒直人血分,應重用人血分的藥物。但因其性質陰凝、毒聚,因此不宜使用過于寒涼·、粘滯、陰柔之藥,而應選用動而不守之藥,以活血通絡為主。其解毒之藥亦應選用那些具有解毒與活血通絡雙重作用者,如紫草、虎杖、丹皮、赤芍、麻黃、大黃、郁金、白花蛇舌草之類。HCV也是一種嗜肝性病毒,無論從何途徑傳人,最終損害肝臟。
臨床上肝郁脾虛、肝郁脾濕等以肝脾不和損害為主的占多數,再加上HCV毒邪性主聚斂,熱象不顯,氣滯、濕阻、痰凝往往與瘀血阻絡并存,形成毒、瘀、痰、濕交阻的病機,使病程遷延難愈!ひ虼,應采用疏肝理氣的藥物,如柴胡、青皮、陳皮、香附、厚樸,化痰藥如昆布、海藻、浙貝母、半夏等,與活血化瘀解毒藥合理配伍使用,可以防止藥性陰凝粘滯,加重病情。據臨床所見,丙型肝炎患者腎氣虛、腎陽虛者較腎陰虛者多見,宜選用小劑量的補腎陽藥物如巴戟天、仙靈脾、仙茅、胡蘆巴等藥。在助腎陽時還應適當選用滋補腎陰藥物,一方面有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意,而且還可以防止陽藥助火之弊[中醫雜志1994;35(10):621)。
邢氏等認為丙型肝炎的病理變化為濕、熱、瘀、毒。以活血解毒為主治療丙型病毒性肝炎20例,基本方:苦參、丹參、赤芍、炙鱉甲、穿山甲、制大黃、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薏苡仁、茯苓、生甘草。并隨證加減。均治療2個療程,3個月為一個療程。治療結果:痊愈3例,顯效3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0%。治療后抗HCV轉陰2例,轉成弱陽性3例[中醫雜志1994;35(5):286]。
中醫五絕網整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