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脅痛第 3 頁

【轉歸預后】
肝郁脅痛如久延不愈,或治療不當,日久氣滯血瘀,可轉化為瘀血脅痛;濕熱蘊結脅痛日久不愈,熱邪傷陰,可轉化為肝陰不足脅痛;邪傷正氣,久病致虛,各實證脅痛皆可轉化為虛實并見之證;而虛證脅痛若情志失調,或重感濕熱之邪,也可轉化為陰虛氣滯,或陰虛濕熱之虛實并見證。若失治誤治,久延不愈,個別病例也可演變為積聚,甚者轉為鼓脹重證。
無論外感或內傷脅痛,只要調治得法,一般預后良好。若治療不當,轉為積聚、鼓脹者,治療較為困難。
【預防與調攝】
脅痛皆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有關。所以,精神愉快,情緒穩定,氣機條達,對預防與治療有著重要的作用。脅痛屬于肝陰不足者,應注意休息,勞逸結合,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而富有營養的食物。脅痛屬于濕熱蘊結者,尤應注意飲食,要忌酒,忌辛辣肥甘之晶,生冷不潔之品也應注意。
【結語】
脅痛為臨床常見病,主要證型有肝氣郁結、瘀血阻絡、濕熱蘊結、肝陰不足等,病位在肝膽,基本病機為氣滯、血瘀、濕熱蘊結,肝膽疏泄不利,不通則痛,或肝陰不足,絡脈失養,不榮則痛。以辨外感、內傷,在氣、在血和辨虛、實為辨證要點。脅痛的治療著眼于肝膽,分虛實而治。實證宜理氣、活血通絡、清熱祛濕;虛證宜滋陰養血柔肝。臨床上還應據“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理論,以及肝膽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機,在各證中適當配伍疏肝利膽,理氣通絡之品。但應注意,對于香燥理氣之晶,不宜過量服用。
【文獻摘要】
《素問·臟氣法時淪篇》:“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丹溪心法·脅痛》:“脅痛,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
《景岳全書·脅痛》:“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脅痛有內傷、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陽經,乃病為脅痛,耳聾而嘔,然必有寒熱表證者,方是外感;如無表證,悉屬內傷。但內傷脅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脅痛則間有之耳。”
《癥因脈治·脅痛》:“內傷脅痛之因,或痰飲、懸飲,凝結兩脅,或死血停滯脅肋,或惱怒郁結,肝火攻沖,或腎水不足,……皆成脅肋之痛矣。”
【現代研究】
中醫藥抗肝纖維化的研究
1.單味中藥及有效單體的研究
對五味子乙素、升麻甲醇提取物、·蒼術酮、苦參堿及黃芪、茯苓、三七、甘草、柴胡、郁金等的研究,皆顯示出一定的抗肝纖維化的作用。而目前研究最多的當推漢防己甲素、丹參、桃仁、冬蟲夏草等。劉氏等以大劑量丹參為主治療慢性乙肝患者160例,結果表明,丹參有明顯的降低血清轉氨酶、膽紅素及消縮肝腫大作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3;3(3):23)。
徐氏等從病理和免疫組化角度探討桃仁提取物治療肝纖維化的效果。實驗結果顯示,桃仁提取物通過提高肝組織膠原酶的活性和抑制貯脂細胞的活化有效地抑制了膠原等基質成分的合成代謝,促進其分解代謝,從而使桃仁組肝臟內工、Ⅲ、Ⅳ型膠原、纖維連接蛋白大量減少。提示桃仁提取物抗肝纖維化的作用比較廣泛,對多種類型膠原基質成分的降解均有顯效[中國中藥雜志1994;19(8):493]
2.復方研究
大量的活血化瘀方藥的抗肝纖維化臨床和實驗研究反復驗證了活血化瘀法為抗肝纖維化有效和基礎的法則。胡氏等研究大黃廑蟲丸對大鼠肝損傷的作用,結果顯示:大黃廣蟲丸能顯著降低大鼠肝尿羥脯氨酸含量,減少肝細胞變性,減輕肝內膠原纖維增生,具有一定的抗肝損傷和肝纖維化的作用[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5;5(3):30)。
傅氏等認為慢性肝炎以至形成肝硬化的主要病機在于氣虛血瘀,故以益氣活血為法組方(黃芪、川芎、赤芍等),與單純活血作平行對照研究。結果表明:活血化瘀藥對肝纖維化大鼠具有改善肝臟微循環障礙和抗肝纖維化的作用,但實驗后期反失去護肝降酶作用,也未能降低大鼠病死率,考慮后者與逐瘀過久致傷正氣有關;而益氣活血劑能使大鼠安然度過實驗晚期,明顯降低病死率,肝功能接近正常,其抗肝纖維化效果優于單純活血組[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4):229]。
朱氏等用補腎方藥制成抗纖靈(熟地、巴戟天、仙靈脾等)治療慢性乙月于19例,結果表明抗纖靈可改善免疫調節功能,提高自然殺傷細胞活性,使透明質酸、纖維連結蛋白降低。提示抗纖靈對肝纖維增生有一定抑制作用[中華傳染病雜志1995;13(3):181]。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