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工具與醫療器具
一、石器和砭石
石器是人類早期最重要的一種生產工具。因其資源豐富、容易加工、硬度較高等優點,在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生產活動中,一直扮演著不可輕視的角色。考古學上,根據加工方式的進步程度分為舊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三個階段,舊石器從選材到制作都很簡略,只是稍作一些加工;到了新石器,琢、磨、鉆孔等技術逐漸產生,制出了比較精致適用的石器,包括生產工具、生活器物與妝飾品等。
砭石是石器的一種,是原始人類最初使用的醫療工具,有銳利的尖端或鋒面。后世的醫療上常用的刀、針等就是由此發展而來的。它主要被用來切開癰腫、排膿放血,或用以刺激身體的某些部位以消除病痛。
近年研究認為考古發現的一些遺物當是古代記載中的砭石。內蒙古多倫旗頭道洼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一根磨制石針;河南鄭州商代遺址出土的一枚玉質小劍形器等,是文獻記載的有力佐證,實際上砭石除了在石器時代應用外,其后的數千年間,在人群中一直沿用著。
二、骨器及其在醫療上的應用
原始先民在使用石器的同時,骨器也較普遍,山頂洞人遺址就發現了精致的骨針。骨器的普遍使用是在新石器時代。在考古發掘出土的骨制品中,生活用具占很大比重,我們很難確指哪些是用于醫療的。但是,其中的骨針、骨錐、骨刀等都有可能同時用于醫療活動。加之在制作上比制品容易,其鋒利也優于石制品,用于醫療的可能性也大。后世的針灸,淺刺用針的形制就和石器時代的骨針很相象。山東曲阜孔廟的東漢畫像中,有一幅鵲身人首神醫治病圖,手執之醫療器具很可能就是砭針。
三、原始社會的人工致畸技術
在人體的正常發育過程中,對身體的特定部位,人為的改變人體骨骼的正常形態,或對身體的某些部位施以人為的損傷,這就是人工致畸或人工取形術。這種致畸,一方面是對人體的損傷,一方面也是一種與醫療相關的技術。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居民約有人工拔牙、頭骨枕部畸形和口頰含球致使頜骨變形等三種特殊風俗習慣。人工拔牙風俗分布很廣,以山東、蘇北一帶新石器遺址發現最為普遍。這種風俗最早發現在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居民中。據31個個體頭骨觀察,男性11例中之7例已拔去左上第二齒和右上第二齒,女性20例中之16例已拔左上第二齒和右上第二齒,其拔牙率分別為64%和80%,其年齡在12~13歲以上和青年期。大墩子遺址之拔牙習俗與上述相同,《淮南子·本經訓》謂:“逮至堯之時,……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漢書·楊雄傳》“鑿齒之徒,相與摩牙而爭”;《博物志·異俗》記西南少數民族“生兒……即長,皆拔去上齒各一,以為身飾”。我國臺灣原住民等新石器時期之墓葬,也發現有拔除左上第二齒和右上第二齒或左上第三齒和右上第三齒的風俗,一直延續到清光緒年間。《新唐書·南蠻傳》所述“僚地多瘴(泛指惡性瘧疾),中者不能飲藥,古自鑿齒”。因為惡性瘧疾發作多牙關緊閉,不能啟齒飲藥,預鑿齒可以方便給藥,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頭骨的枕部變形是人為地改變頭部形狀的一種風俗,在山東蘇北大汶口文化中最為普遍,早期的出現率高于晚期,且男女兩性中都有。變形的部位主要在后枕部,屬于變形頭骨中比較簡單的枕形。至于這種枕部畸形的確切涵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或與變態心理的美感有關。
頜骨的異常變形也發現于山東王因和蘇北大墩子等大汶口文化遺址,主要是口頰內含一小石球奇特風俗造成的。據大墩子及王因地區出土的口腔含球個體為18具,其中石球15,陶球3,直徑15~20毫米,多系女性,其年齡大者40~50歲,最小者僅約6歲。我們今天尚不知其真正的動機,但或許與愛美的某種變態心理有關。
涅齒:是新石時代已出現的以某種染料使牙變黑的一種風俗。《淮南子·修務訓》曰:“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東至黑齒”。臺灣《風山縣志》有:“拔去前齒,齒皆染黑”的記載,云南布郎族也有染齒的習俗。學者有據以制成“氟化雙氨銀”,防齲取得效果(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史考》1991,民衛生出版社24~25頁)。
拔牙和頭骨的枕部變形等均是原始社會的特殊風俗,若拋開其特定的涵義,其技術和方法與我國外科之發展不無關系。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