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寄奴的傳說
劉寄奴的傳說
劉寄奴又名金寄奴、烏藤菜、六月雪、九里光等,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是一味常用中藥,最早出自唐代蘇敬等所著《新修本草》。李時珍《本草綱目》總結其功能時云:“破血下脹。多服令人下痢(蘇恭)。下血止痛,治產后余疾,止金瘡血,極效(《別錄》)。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癥結,止霍亂水瀉(大明)。小兒尿血,新者研末服。(時珍)”當代醫學研究表明,該藥可以清暑利濕、活血行瘀、通經止痛,主要用于中暑、頭痛、腸炎,以及外用治創傷出血、乳腺炎等。由此可見,劉寄奴確實是一味用途很廣的中藥。
殊不知,劉寄奴的發現還有一個頗有意思的故事。據李延壽《南史》卷一《宋本紀上》記載,宋高祖劉裕,小字寄奴,“后伐荻新洲,見大蛇長數丈,射之,傷。明日復至洲,里聞有杵臼聲,往覘之,見童子數人皆青衣,于榛中搗藥。問其故,答曰:我王為劉寄奴所射,合散傅之。帝曰:王神何不殺之?答曰:劉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殺。帝叱之,皆散,仍收藥而反。又經客下邳逆旅,會一沙門謂帝曰:江表當亂,安之者,其在君乎。帝先患手創,積年不愈,沙門有一黃藥,因留與帝,既而忽亡,帝以黃散傅之,其創一傅而愈。寶其余及所得童子藥,每遇金創,傅之并驗。”《本草綱目》也有類似記述,只是未載沙門所傳黃藥,但黃藥與所得童子藥即后世所謂劉寄奴可以治療創傷出血、跌打損傷則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劉寄奴的發現對我們防治疾病很有價值。
《南史》所記劉寄奴的來歷無疑有附會的成分,似一神話傳說,不值得全信,該藥材的發明也許另有他因。細細揣摩該傳說蘊含的思想意義,其價值更大。如果劉裕不主動問及童子為什么搗藥,結果會如何?如果劉裕未收藥而返,結果又會如何?答案顯而易見:劉寄奴不可能會在古代被發現并成為治療創傷出血、跌打損傷的要藥。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