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艾辨證論治

一、艾滋病的辨證論治
(一)體虛外感證候(急性感染期、無癥狀艾滋病毒攜帶期、艾滋病前驅期)
特點是多見于艾滋病初期, 焦
點 糖尿病患者--請留意!! 生殖健康專題-為您護航
乙肝患者能接吻嗎? 北京金童兒科 & 抽動癥
糖尿病!為何久治不愈? 高血壓高血脂-緊急公告!
高血壓--2007康復工程 糖尿病--獲重大突破!
以發熱為主癥,可伴有其它表證,并兼見虛損癥狀。治療應祛邪扶正。由于虛損的程度不同,感受邪氣的差異,其臨床表現及治療亦有不同。
1.陰虛挾痰外感發熱
癥狀:平素周身乏力、手足心熱、腰膝酸軟遺精、早泄、心悸少寐、繼則出現低熱、畏風、口渴、咽痛、咳嗽、咳痰量少、胸痛、頸后、腋下及腹股溝等處淋巴結腫大,舌紅少苔,脈浮細數。
治法:養陰疏表
處方:加減葳蕤湯與養陰清肺湯化裁
葳蕤、白薇、蔥白、桔梗、薄荷、淡豆豉、益智仁、生地、麥冬、川貝母、玄參、甘草、板藍根、大青葉、雙花、青黛、天竺黃等。
2.氣虛外感發熱
癥狀:極度無力、出汗、語聲低微、神疲倦怠、周身不適、動則心悸氣短,發熱勞累加重、或微惡風寒、咳嗽少痰,身痛、面白、目清、或淋巴結腫大,舌淡白,脈浮而無力。
處方:玉屏風散加味
黃芪、白術、防風、人參、枸杞子、茯苓、銀花、連翹、板蘭根、桔梗、川貝、甘草。
若外感風寒,惡風寒較重者,可用參蘇飲加減。藥用:人參、蘇葉、葛根、前胡、半夏、積殼、茯苓、陳皮、桔梗、木香、甘草等。
3.氣虛陽明熱盛發熱
癥狀:高熱、汗出而熱不退、口渴、煩躁不安、咳嗽、胸痛便秘、形體消瘦、素體氣虛、背微惡風,素體倦怠乏力、兩目紅赤,舌質紅,脈數無力。
治法:益氣疏表
處方:白虎加人參湯
石膏、人參、知母、甘草、銀花、連翹、青黛、茯苓、川貝、陳皮、桑白皮、黃芩。
若高熱不退,神昏譫語,暮輕夜重、為熱邪內陷心包,可用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待神清熱退再辨證施治。若熱勢不減,皮膚斑疹隱現,或神志昏蒙,入夜尤甚、舌質紅絳、脈細數,為熱入營血之證,可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合安宮丸化裁,常用藥如犀角、生地、丹參、黃連、竹葉、麥冬、銀花、連翹、玄參、赤芍、丹皮等。
(二)慢性虛損證候(艾滋病相關綜合癥、艾滋病期)
臨床資料分析表明艾滋病發展到中、后期、經過積極治療,初期之發熱、惡寒等外感表現多不明顯,而以虛損成勞為其主要臨床特征。其病性主要為氣、血、陰、陽的虧損,病位主要涉及五臟;病程多首先一臟虧虛,逐漸累及他臟;病情日漸發展,趨于復雜。治療以補益為基本原則。鑒于腎虧虛和脾臟不足為該期主要證候,且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故補腎健脾實為該期治療的根本大法。
l.心脾兩虛
癥狀:心悸、失眠、多夢、焦慮煩躁不安、周身乏力、頭暈、手足冷、腹瀉便溏、納呆食少、皮膚癢、面有紅疹、或面蒼白、舌淡、苔白滑、脈沉無力。
治法: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處方:歸脾湯加減
黃芪、白術、黨參、當歸、茯神、酸棗仁、熟地、丹參、陳皮、生龍骨、黃精、甘草。
2.脾腎氣虛
癥狀:形體消瘦、倦怠乏力、自汗畏風、脘腹痞滿、腹瀉腸鳴、腰膝酸軟、或周身浮腫,頭暈耳鳴,遺精陽痿、面色蒼白、語聲低弱,舌質淡、苔白、脈弱。
治法:補氣健脾益腎
處方:補中益氣湯合金匱腎氣丸
黃芪、黨參、白術、陳皮、升麻、柴胡、熟地、山萸肉、山藥、丹皮、云苓、澤瀉、附子、肉桂、菟絲子、王不留行等。
3.脾腎陽虛
癥狀:顏面虛浮、色光白、毛發癢、手足不溫或畏寒肢冷,腰膝、下腹冷痛、腰酸腿軟、腹瀉、或下利清谷、頭重頭暈,舌質淡胖、苔白滑、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
處方:金匱腎氣丸與歸脾丸加減
黃芪、白術、云苓、附子、肉桂、巴戟天、枸杞子、熟地、山藥、澤瀉、丹皮、大棗、甘草等。
4.肝腎陰虛
癥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失眠健忘、入夜及午后低熱,咽干口燥、腰膝酸軟、脅肋隱痛、五心煩熱、兩顴紅赤、形體消瘦、盜汗、精神抑郁、煩躁、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處方:一貫煎合六味地黃丸
生地、熟地、沙參、枸杞子、麥冬、當歸、丹皮、山萸肉、山藥、云苓、棗仁等。
5.肝風內動
癥狀:頭暈而脹、眩暈欲撲、腰膝酸軟、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語言不利、或有病癥發作、或四肢抽搐,舌質紅、苔黃白膩、脈弦有力。
處方:鎮肝熄風湯加減
生龍骨、生牡蠣、龜板、牛膝、代赭石、白芍、五味子、天冬、元參、茵陳、川楝、炒麥芽、鉤藤、梔子、石決明等。
6.腎精不足
癥狀:頭發脫落、齒搖稀疏、耳鳴耳聾、精神恍惚、健忘神疲、動作遲緩、或精神呆癡、下肢軟弱無力、視物不清、反應遲緩,舌質淡,脈弱。
治法:補腎填精
處方:河車再造丸加減
牛膝、肉蓯蓉、天冬、生地、熟地、杜仲、巴戟天、阿膠、龜板、鱉甲、白芍、甘草。
7.肺氣虛
癥狀:語聲低微、畏風自汗、咳嗽氣短、時寒時熱、易于感冒、面色光白,舌淡、脈弱。
治法:補益肺氣
處方:補肺湯加減
人參、黃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苑、云苓、白術。
8.脾氣虛
癥狀:面色萎黃、食少納呆、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自汗、舌淡苔薄、脈弱。
處方:加味四君子湯化裁
人參、黃芪、白術、甘草、云苓、扁豆。
9.腎陰陽兩虛
癥狀: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盜汗、或形寒肢冷、小便頻數、耳輪焦干、陽痿不舉,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溫陽益腎
處方:金匱腎氣丸加減
附子、肉桂、熟地、山藥、山萸肉、云苓、澤瀉、丹皮。
(三)合并癥
在艾滋病的病變過程中,氣滯、血瘀、痰濁既是臟腑虛損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反過來又成為某些病變的致病因素,且三者相兼互結,互為因果,致使病情更為復雜。因此,對艾滋病之合并證采取理氣、活血、降痰、化濁之法至為重要,不可忽視。如腫瘤、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等。
l.氣滯:氣以條暢為順,若氣血不足,氣機失于條暢,亦可形成氣滯之證。而表現為脹痛,痛勢走串,精神抑郁,胸悶善太息,得失氣,噯氣減輕,常可導致血瘀形成癥積。當治以行氣理氣之法,可佐加木香、香附、陳皮、柴胡、香椽、枳殼等藥。
2.瘀血:病程日久,氣機不利,血行不暢,進一步血行滯澀而形成瘀血、甚則瘀瘕積聚,所謂“腫瘤”或肝脾腫大,或內臟腫瘤,可治以活血化瘀之法,宜用郁金、赤芍、桃仁、紅花、丹參、川芎、靈脂、三棱、莪術等。
3.痰濁:脾失健運,水濕停留,氣化不利,可凝為痰濕,痰濁內停,進而加重其它諸癥,故曰“百病皆因痰作崇”,治療時應佐加化痰濁之藥。如清半夏、膽南星、白芥子、竹茹、桔梗、萊菔子等。
4.肺熱壅:艾滋病患者之正氣虛弱,抵抗力低,邪氣易于侵襲,尤其是邪熱壅滯于肺,每易多見,出現痰涎壅盛,色黃而粘稠、胸痛,口苦而干,呼吸氣喘等癥,苔黃膩,脈滑數。可佐加清熱化痰利肺之藥,如黃芩、桑白皮、知母、魚腥草、敗醬草、膽南星、竹茹、瓜萎、川貝、蘇子、桔紅等。
5.咽喉糜爛及腫痛:在艾滋病程中,亦易出現咽喉糜爛及腫痛之癥,其或因于外感,邪襲肺衛所致,或由于內傷,肺胃陰虧引起,故應佐加清利咽喉之品,如牛蒡子、玄參、射干等。
6.皮膚瘙癢:主要由于血虛生風或濕熱內阻所致。前者宜加養血疏風之品,如熟地、川芎、浮萍、僵蠶、蟬蛻等;后者宜加法濕清熱之藥如土茯苓、苦參、黃柏、地膚子等。
由于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疾病,故在治療過程中還必須注意三個基本環節:
一是提高機體免疫力:常用藥物如人參、黃芪、黨參、白術、甘草、白花蛇舌草、熟地、當歸、柴胡、白芍等。
二是抗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所以艾滋病患者每易出現感染性病灶,故應注意抗感染,常用藥如銀花、公英、地丁、敗醬、大青葉、板藍根、青黛等。由于艾滋病患者常并發霉菌感染,可酌加抗霉菌藥:如苦參、白蘚皮、大黃、射干、白頭翁、桔梗、魚腥草、公丁香、石榴皮、黃柏、黃芩等。
三是抗腫瘤: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常常伴發各種腫瘤,故當選抗腫瘤藥。如三棱、莪術、山慈姑、斑蟊、馬錢子、元胡、龍葵、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水蛭、虻蟲等。
二、臨床施治原則的研究
艾滋病的治療原則,在疾病的早期屬正虛邪實者,應以扶正與祛邪并用。體質尚好者,以祛邪為主,體質差者則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在中、晚期則以扶正為主。本病宜分階段治療,視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本病臨床所見,常寒熱虛實錯雜,臨證須詳加辨識。例如艾滋病人腹瀉一癥,有的需用溫補固澀,有的需用苦寒滲泄,有的則需投用分消清利之劑,也有不少患者后期出現傷寒“厥陰下利”證候,而需用烏梅丸治療者。總之,患者病情復雜多變、在臨床證治中,不能拘泥于—法一方一藥,應靈活變通,隨證施治。
該病至晚期機體抗病能力極低,其所出現的證候多屬虛勞表現。《素問》中有關“五勞所傷”、“五虛死”,《難經》中有關“虛損”,以及《金匱》中有關“虛勞”等的證治均可作為我們臨床試治中的參考:
1.艾滋病的治療應著重于早、中期患者,即有輕度證狀或有血象改變的早期患者或艾滋病相關綜合征者,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控制疾病發展的目的。對晚期艾滋病患者出現感染時,因其自身免疫系統功能已趨衰竭,此時即使應用扶正補劑,也往往是“虛不受補”出現“攻之不宜,補之不受”的局面,患者常很快死亡。
2.腹瀉、咳嗽、鵝口瘡、發熱是本病最難控制的癥狀。腹瀉多為黃色水樣,便常伴有腹痛、腹鳴、便次頻繁,嚴重者每小時可達2-3次,一般多由念珠菌等所引起,用芩、連等苦寒藥常效果不佳,有時用之腹瀉反而加劇。咳嗽多呈頑固性干咳,痰粘而少,常伴有胸痛,一般止咳化痰藥難以奏效。鵝口瘡的治療效果也差,錫類散或冰硼散等藥局部外用僅可暫時緩解。發熱以低燒為多見,一般辛涼清熱劑難以控制。
3.肺結核、瘧疾、鵝口瘡、貧血等是本病常見的并發癥。患者病至后期均形體消瘦,神情疲憊,氣短,盜汗,關節酸痛,低燒而心率快。血化驗血小板一般正常,但白細胞減少者多見,淋巴細胞多偏低,血紅蛋白低,血沉快。如患者白細胞總數<3000/mm3以下者,預后極差。
4.大多數患者可出現皮膚丘疹或水皰樣皮疹,大小不等,瘙癢,或出現大片黑褐色苔蘚樣皮疹,經治療可部分減輕或消退,但易復發。患者的頭發多呈稀疏而枯槁無華,可能與貧血有關。大多數患者均有淋巴結腫大,多見于頜下、頸部、腋下及腹股溝部,無明顯壓痛,部分患者治療后可縮小。
5.多數患者脈、舌有變化。脈多細數無力,部分患者治療后隨著癥狀的改善而呈細脈。舌苔以薄黃多見,薄白次之,少數呈花剝苔或黃膩苔,白膩苔很少見。經治療后,部分病例由薄黃苔轉變為薄白苔,厚膩苔轉變為薄膩或薄苔,花剝苔減輕或消失。舌質多淡紅,少數為舌質紅,或舌有瘀斑,或有白點及白色腐狀物(鵝口瘡)部分患者治療后可獲好轉。但對舌有白點或白色腐狀物者療效較差,很難消除。
6.因患者抵抗力差,出現膿腫潰瘍者亦頗多見。膿液多呈清稀狀,創口不易愈合。膿液培養有的有革蘭氏陽性及陰性等多種細菌混合生長。對此膿腫潰瘍的治療應以溫陽益氣、托里排膿為主,不直單純使用清熱解毒的苦寒藥。
7.感染是本病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經治療后雖可獲暫時緩解或消失,但因病毒難于清除,免疫功能低下,故在本病的整個病程中,感染常可反復頻繁發生,并常成為本病多見的致命原因之一。
8.艾滋病患者易受到社會與其周圍人們的冷漠與歧視,因此,患者常情緒低落,有孤獨感及嚴重的失落感,多不愿暴露自己的病情,尤其是無癥狀或癥狀輕微的患者,常不愿接受治療。消除社會、心理因素的干擾,取得社會的同情和支持,這對開展本病預防和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醫臨床對癥施治
美國漢方醫藥研究所用中醫藥治療艾滋病取得了一些成就。治療以順天堂成藥為主,加單味中草藥組成專用方,含扶正祛邪原則。單味藥以菊花、檳榔、厚樸、七葉蓮、白頭翁,紫花地丁為佳。該所對艾滋病的幾種并發癥提出了有效的對癥處理方法。(l)皰疹病毒感染用龍膽瀉肝湯;(2)腹瀉,尤其是頑固性腹瀉用白頭翁湯加味保留灌腸;(3)貧血:用鹿茸為主的處方加桃紅四物湯;(4)結核及非典型結核:知柏八味丸、清肺湯;(5)白色念珠菌感染:人參湯加黃連、溫清飲;(6)內分泌紊亂,月經異常:用加味逍遙散、桃紅四物湯交替用藥效果較好。
此研究所的人員用中藥治療的27名艾滋病患者,在為期半年的時間內,l1人病情好轉,l名死亡。死亡者系艾滋病晚期才參加治療的。27人中原有12人不能參加工作,治療結束時已減為4人。可見其用藥是對證的。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