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
十二經脈之一。《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納(一本作約字)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本經自鼻翼兩旁起始,上至鼻根中,在內眼角處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沿鼻外側(承泣、四白、巨髎)下行,入上齒中,回出來挾著口的兩旁,環繞嘴唇,向下交會于任脈的承漿穴;然后退回來沿著下頜的后下方,淺出于本經的大迎穴,沿著下頜角(頰車),上至耳前,經過足少陽膽經的上關穴,沿鬢發邊際,上抵頭角(頭維),行至額前(神庭)。它下行的支脈,從大迎穴前邊直下人迎,沿喉嚨,進入鎖骨上窩(缺盆)。深入體腔,貫穿膈肌,入屬胃腑,聯絡脾臟。它外行的主干。從鎖骨上窩向下,經乳部內側向下挾著臍的兩旁,進入到腹股溝(氣街)部。它在腹內的一條支脈,從胃下口的幽門部開始,經腹至氣街與外行的主干會合。自此合而下行,經大腿前邊的髀關、伏兔、下至膝臏中,再向下沿脛骨外側,走向足背,進入中趾內側(厲兌)。另有一條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里)處分出,向下到中趾外側。它的又一條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至足大趾的內側端(隱白),脈氣由此與足太陰脾經相接。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灑灑惡寒,面色發黑,癲狂,腹脹,鼻塞,衄血,口㖞頸腫,喉痛,頸部腫痛,沿胸、乳、股、脛外側及足背部本經脈過處皆痛,飲食不化或消谷善饑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