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后遺癥
小兒麻痹后遺癥
西醫病名。屬中醫痿證、痿躄的范圍。多由風濕熱之邪內竄經絡所致,不同于一般溫邪襲肺或暑濕壅阻腸胃。臨床表現早期類似感冒,如發熱、嘔吐、腹瀉等。發生麻痹前期多有面赤,咽紅,出汗,全身肌肉疼痛拘急,四肢顫震等。治宜通利濕熱,祛風通絡。若病毒深入,可見嗜睡,昏迷,抽搦,項強或喘促,吞咽困難等癥。治宜熄風鎮靜,或定喘降逆。本病進入麻痹期,癱瘓可發于身體各部,常見于四肢,尤以下肢為多見。治宜疏風通絡,調和氣血,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如面部癱瘓,用牽正散加減或針刺頰車、地倉、合谷。若此期未能恢復,日久可致肌肉萎縮,關節變形等,即為小兒麻痹后遺癥,治宜補益肝腎,溫通絡脈,用虎潛丸、活絡丹或金剛丸等。并積極配合針灸、按摩治療,上肢癱瘓取肩髃、肩髎、曲池、大椎;下肢癱瘓取足三里、解溪、環跳、風市、陽陵泉;腹肌癱瘓,取中脘、梁門、氣海;頸肌癱瘓,取天柱、天鼎、天容。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