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疽
脫疽
病名。指發生于足趾或手指處之疽。臨床以足趾為多見。亦名脫癰、脫骨疽、脫骨疔、敦癰、甲疽、蛀節疔、蜣螂蛀。出《劉涓子鬼遺方》卷四。因患病日久不愈可使趾落,故名脫疽,其病多因過食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蘊于臟腑,加之腎陰虧損,不能制火而發;或因外感寒濕毒邪,營衛不調,氣血凝滯而成。《外科正宗》云:“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其形骨枯筋縱,其穢異臭難辨,其命仙方難治。”本病發病經過緩慢,癥見初起患趾色白發涼,麻疼,日久患趾如煮熟紅棗,痛如火燒,逐漸由紅轉暗變黑,足趾常自行脫落并可染及五趾。創面極難收口。如肢節脫落后漸見新肉護骨者為向愈現象。治宜和營活血,溫經通絡,或滋陰降火,和營解毒。可選用解毒濟生湯、陽和湯、顧步湯、四妙勇安湯、人參養榮湯等。外治宜去腐、生肌、止痛,早期不痛者宜用隔姜灸法,痛者可用大麥米煮飯、芙蓉葉各15克,搗貼以止痛,或附子、干姜、吳萸等搗敷腳心;如腐爛黑陷,痛不可忍者,宜用大甘草研極細末,香油調厚敷,每日一換,勿間斷;腐去后再以生肌玉紅膏及生肌散敷之;若已色黑壞死,則應手術切除之。該病相當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閉塞性動脈粥樣硬化。現多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診治,臨床可分為寒凝絡痹,氣血郁滯,陰虛熱毒,氣血雙虛四種類型。在實際治療時,根據分型,多采用既定方劑為基礎,同時又須辨證施治,酌情予以加減,療效有所提高。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脫疽疔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