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
痧
病名。
①腹痛、吐瀉之因于感受穢濁不正之氣,或由暑熱之氣或飲食壅滯于中而觸發。名之曰痧,或名痧氣、痧脹。以夏秋季令較為多見。《痧脹玉衡》卷上:“痧癥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從穢氣痧發者多;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從暑氣痧發者多;心胸昏悶,痰涎膠結,從傷暑伏熱痧發者多;遍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不舉,舌強不言,從寒氣冰伏過時,郁為火毒而發痧者多。”《急救痧癥全書》卷:“痧者,厲氣也,入氣分則作腫作脹,入血分則為蓄為瘀,遇食積痰火則氣阻血滯。《痧癥全書·論痧》:“古無痧字,……惟霍亂條下有不吐瀉而腹絞痛者,曰干霍亂,亦名絞腸痧,緣南方體氣不實之人,偶觸糞土沙穢之氣,多腹痛悶亂,名之曰痧,即沙字之訛字也。”由此可見,前人或有將霍亂賅括于痧病之內者。治宜內服平安散、散痧湯、武候行軍散等方;外治可用括痧法或刺法、推拿等。在飲食宜忌方面,前人有“最忌熱湯熱酒”之說。痧證分多種,如熱痧、暑痧、溫痧、寒痧、陽痧、陰痧、絞腸痧等。參見有關各條及痧脹條。
②疹之通稱。《臨證指南醫案》邵新甫按:“痧者,疹之通稱,有頭粒而如粟象;癮者,即疹之屬,腫而易癢。”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