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
脾病
泛指脾臟各種病證。《內經》曾載述脾風、脾熱、脾瘧、脾咳、太陰嘔吐、泄瀉、脾脹、脾疸、脾痹、脾心痛、太陰腰痛、脾疝等多種病證,后世臨床文獻又有較多的補充。脾為后天之本,職司運化,統血,主肌肉、四肢,開竅于口,受水谷之精氣以充養五臟及人體各部,為生化之源。前人有飲食勞倦傷脾或外邪傷脾之說,病機以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或脾陽虛衰,中氣下陷,或脾失統攝等較為常見。臨床上當分虛實寒熱以決定治法。《素問·臟氣法時論》:“脾病者,身重,善饑,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難經·十六難》:“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齊(即“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太平圣惠方·脾臟論》:“夫脾者,……若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氣盛則心腹脹滿,水谷不消,喜噫吞酸,食則嘔吐,氣逆,霍亂,腹痛腸鳴,時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慮,不欲聞人聲,多見飲食不足,診其脈沉細軟弱者,是脾虛之候也。”又云:“夫脾實則生熱,熱則陽氣盛,陽氣盛則心胸煩悶,唇焦口干,身熱頰疼,體重不能轉側,語聲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腫強,口內生瘡,腹脅脹滿,不得安臥,夢多見歌樂,四肢怠惰,診其脈緊實者,是脾實之候也。”李時珍將脾病分為本病和標病。他說:“脾藏智屬土,為萬物之母。……本病,諸濕腫脹,痞滿,噫氣,大小便閉,黃疸,痰飲,吐瀉,霍亂,心腹痛,飲食不化;標病,身體胕腫重困,嗜臥,四肢不舉,舌本強痛,足大趾不用,九竅不通,諸痙項強。”(《本草綱目·臟腑虛實標本用藥》)沈金鰲提示脾病治法,“務使三焦之氣流轉和通,則土潤而升,不憂其燥。而火氣不得病之,土健而運,不憂其濕,而水氣亦不得病之矣”(見《雜病源流犀燭·脾病源流》)。故脾病治法雖多,但以健脾利濕、補中益氣、溫陽運脾、升陽攝血較為常用。選方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大建中湯、楊氏還少丸、五苓散、胃苓湯、實脾飲等。參見脾病各條。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