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脾
①人體器官名。脾臟,系五臟之一,其主要功能特性如下 :⑴為“倉廩之官”,主運化水谷,升清降濁。《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素問·經脈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㈡主肌肉、四肢。《素問·痿論》:“脾主身之肌肉。”《素問·太陰陽明論》:“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⑶合胃,開竅于口,其華在唇。《靈樞·本輸》:“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靈樞·脈度》:“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素問·金匱真言論》:“入通于脾,開竅于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臟為脾,……在竅為口。”《素問·五臟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㈣藏“意”,主“思”,與精神意識活動有一定關聯。《素問·宣明五氣》:“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臟為脾……其志為思。”
⑸經脈屬足太陰,與足陽明胃經表里相合。《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
⑹陰陽屬性為陰,稱“陰中之至陰”,又稱“牝藏。”《素問·金匱真言論》:“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又“陰中之至陰脾也。”《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脾為牝臟,其色黃,其時長夏。”
⑺五行屬土,與自然界事物和人體組織類應聯系是:方位居中;季節主長夏及每季之后十八天;氣候主濕;天角應鎮星;生成數為五;五色屬黃;五味為甘;五音為宮;五聲為歌;五臭為香;變動為噦……。《素問·金匱真言論》:“中央黃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類土……上應鎮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
②指足太陰經。《靈樞·本輸》:“脾出于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
③指脾的“真臟脈”脈象。《素問·陰陽別論》:“脾至懸絕,四日死。”《素問·平人氣象論》:“脾見甲乙死,……是謂真臟見,皆死。”
④“痹”之音形近誤。《素問·陰陽別論》:“二陽之病發心脾。”按《太素》“脾”作“痹”,心痹為病名。作“痹”與前后各節文例合。
⑤推拿穴位名。見《小兒按摩經》。即脾經。見該條。
- 相關文章
-
五臟之二——脾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