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病名。皮膚感染之一種,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天火、丹熛、火丹等,命名繁多。孫氏稱:“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大者如手掌,甚者遍身,有癢有腫,無其定色。有血丹者,肉中腫起,癢而復痛,微虛腫如吹狀,隱疹起也;有雞冠丹者,赤色而起,大者如連線,小者如麻豆粒狀,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也,一名茱萸丹;有水丹者,由遍體熱起,遇水濕摶之結丹,晃晃黃赤,色如有水在皮中,喜著股及陰處。此雖小疾,不治令人至死!币蚧疾砍嗳缤康,熱如火灼,故名。該病之發多突然而起,發無定處。多因火毒邪風感于肌膚郁蘊而突發。或因發于頭部者名曰抱頭火丹,或因發無定處者命名為赤游丹,或因發于下肢者又稱為流火。辨證尚需注意:發于上部者多為風熱化火;發于下部者或系濕熱化火;或有因外傷感染而引起者。初起,患部鮮紅片,邊緣清晰,灼熱,痛癢間作或并見,多迅速蔓延擴大。患者頭痛口渴,惡寒壯熱。甚者高燒,神昏譫語,煩躁不安,惡心嘔吐等,此即毒邪內攻之險證。治宜清熱解毒,涼血化瘀之法。具體用藥當辨其證候而施治。一般對抱頭火丹者可選用普濟消毒飲,流火則宜選用龍膽瀉肝湯之類,重癥之有內陷者,宜參內陷證施治,或選用蘭葉散、消丹飲之類加減,孫思邈之諸丹神驗方亦可用之。外治多用復方黃連膏,或選四色散敷貼。亦可以赤小豆一升為細末,或以榆樹根白皮為細末,用雞子白合如泥狀,遍涂丹處。若局部焮熱赤痛明顯者,可用金花散敷之,亦可用升麻榻湯外洗。即溶血性鏈球菌引起之皮膚炎癥。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