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發熱
病證名。出《醫學綱目》。指分娩后各種原因引起的發熱。常見的為外感、血虛、血瘀、食滯、感染邪毒等因素引發。外感多因產后氣血驟虛,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四肢酸痛,無汗或咳嗽流涕等,治宜養血祛風為主,方用荊防四物湯。血虛者,因產時失血,陰血虧耗,虛熱內生,癥見頭暈心悸,或腹痛喜按,身微有熱,治宜補氣血,調營衛,方用八珍湯;若見午后熱甚,顴紅,五心煩熱,口渴喜冷飲,便秘尿黃,治宜滋陰清熱,佐以養血,方用一陰煎。屬血瘀者,瘀血留滯經絡,營衛失調,寒熱時作,惡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有塊,或有穢臭味,小腹脹痛,拒按,治宜養血逐瘀,兼以清熱,方用生化湯加味;屬食滯者,多因產后脾胃本弱,恣食肥甘,停積不化,癥見胸膈飽悶,噯腐吞酸納呆,或脘腹脹痛,治宜消食導滯,方用異功散;屬感染邪毒者,因產后氣血虛弱,邪毒直中胞宮,邪正相爭,癥見高熱,口渴汗出,腹痛拒按,惡露色紫黑如敗醬,穢臭,甚則神昏譫語,皮膚出斑疹,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方用清熱解毒湯(遼寧中醫學院主編《婦產科學》: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花粉、地骨皮、大青葉、益母草、赤芍、蒲黃);若神昏譫語,可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清熱開竅。若有胎盤、胎膜殘留子宮腔內,或因宮頸口較窄而惡露潴留以致感染發熱者,應在藥物控制感染同時,以擴張頸管排除惡露、鉗除胎盤胎膜,待高熱感染控制后,再作必要的刮宮術,以達完全治愈。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