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保國談傳統養生文化
1.平衡陰陽
人體陰陽二氣處在平衡協調狀態,不僅可以使人體維持正常的機體功能,而且可以保持人體與自然界的統一協調。“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陰陽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身體防護或防治疾病,就要從陰陽變化這個根本上去認識和處理。要保持身體健康,度其天年,就必須注意把握陰陽的相對動態變化和平衡。
2.天人合一
人生天地間,一切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中國古代的“天人相應”是重要的養生文化思想。順應自然以養生有兩重含義:一是指順乎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以護養調攝。即所謂“法于陰陽”,“和于陰陽,調于四時”,順乎自然界的四季陰陽變化,人才能健康無病。二是指順乎自然之理。必須認識和掌握人與自然界間的自然規律,按其規律養生,才能有益于健康。
3.適應社會
“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內經》上說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強調養神的重要。清靜養神始于老莊,“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說明清靜養神以使機體生理功能正常,抗病能力增強,不易患病的道理。養生一定要養神,這是養生文化的一條基本原則。我國傳統養生文化觀認為,人的健康壽限除了與社會大環境密切相關外,還強調自身心理的健康,強調人的自身“精、氣、神”與社會的統一。善養生者要善于適應社會環境,達到人的心神與社會相統一的境界。
4.動靜結合
大至宇宙,小到個體生命,運動是絕對的,動中的恒靜是相對的。形體是生命活動的宇宙,運動是維系生命生長、繁殖的動力。在運動中求得平衡,這一論點一直貫穿在中國傳統醫學及養生文化領域。“衡動說”養生文化理論的另一面強調了“動”中的“靜”,只有在動中把握“靜”,動靜結合才能達到衡動。生命需要動,“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衡動是生命賴以存在的規律。養生文化主張衡動不止,生命不息。
5.后天善養
“后天慎養,人能勝天”,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關系到人體的生長、發育和五臟六腑功能的維持。傳統養生文化觀強調后天水谷精微的補養、滋養、調養,用后天水谷精氣滋養先天之不足。五臟六腑皆受氣于胃,得胃氣的充養,才能發揮藏精氣、潤肌膚、養血脈、壯筋骨的功能。
6.護腎保精
在中醫的養生抗衰老理論中,護腎保精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原則。精和腎的充實與否,是決定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基礎。“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盛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強調了護陰精在人體生命活動及養生中的重要性。
在談到現代文化養生時,邱保國研究員強調,現代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精神生活不斷豐富,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除注重上述幾種養生文化觀念外,還應注意三點,即良好的精神狀態、道德文化修養和敬業濟世。
良好的精神狀態有利于調節神經,改善和加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人體素質,減少疾病的發生。如果長期精神緊張,就會破壞正常的神經功能,降低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從而增加患病的機會。
道德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一個缺少德行修養的人,為私利而迫害他人、有害社會,那么,他的精神必然緊張,甚至惶惶不可終日,這必然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降低身體對疾病的免疫能力。
現代養生文化注重生命的質量和品位,敬業濟世,正直善良,心胸坦蕩,榮辱不驚,達到處逆境而自強不息、受挫折而志不沮喪、樂善施而不求回報的境界。建立這樣的養生文化意識,才能達到身心健康,永葆青春。
中醫五絕網收集整理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