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重養肺
中醫學認為,秋季燥氣當令,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由于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必現一派“燥象”:常見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燥甚至皸裂等癥。秋燥之氣以中秋為界,又有“溫燥”與“涼燥”之分。如秋初久晴無雨,秋陽暴烈,屬溫燥性質。深秋初涼,西風肅殺,屬涼燥性質。但無論溫燥、涼燥,總是以皮膚干燥、體液缺乏為其特征。五行之中,肺臟屬金,旺于秋季。因肺喜清肅濡潤,主呼吸與大氣相通,外合皮毛,與大腸相表里,故燥邪最易傷肺,引起咳嗽或干咳無痰、口舌干燥、皮膚干燥、便秘等癥。因此,秋季養生應遵循中醫養生中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注意護陰潤燥,以養肺為先。
沐浴益肺:中醫理論認為“肺與皮毛相表里”。金秋季節經常沐浴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使肺與皮毛氣血相通。一般秋季沐浴的水溫最好在25℃左右,洗浴時不宜過分揉搓,以浸浴為主,同時也不要使用堿性過大的肥皂或沐浴露。
食療補肺:秋季飲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準則。古代著名的營養專著《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所以秋季要多食芝麻以潤肺燥。此外,秋季的膳食還應“少辛增酸”,即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酸性食品以及新鮮蔬菜等。
粥膏潤肺:對秋燥癥狀明顯的人,可以通過進補藥粥、藥膏來達到潤肺的目的。如麥門冬粥(取麥門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適量煮食)。此粥具有養陰潤肺的功效。梨粥:適宜于口鼻干燥、干咳無痰人多食。貝梨膏(取川貝母粉10克、雪梨汁1000克、阿膠500克,共蒸食)。可滋陰潤肺,治久咳不愈、痰中帶血、鼻中出血等秋燥癥。
中醫五絕網整理收錄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