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冬青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4-17 7:20:57 

拉丁名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Cheng f.
中文名 沙冬青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中文科名 豆科
保護級別 3
分布 內蒙古、甘肅(民勤、蘭州)、寧夏(陶樂、吳忠、中衛)
現狀 漸危種。沙冬青是古老的第三紀殘遺種,為阿拉善荒漠區所特有的建群植物。目前,由于過度樵采,沙冬青群落遭到嚴重破壞,分布面積日趨縮小,若不加強保護,將面臨著逐漸滅絕的危險。
海拔下限(米) 1000
海拔上限(米) 1200
形態特征 常綠灌木,高12米,多分枝,樹皮黃色;枝黃綠色或灰黃色,幼枝密被灰白色平伏絹毛。葉為掌狀三出復葉,少為單葉,或三角狀披針形,葉柄密被銀白色絹毛;托葉小,與葉柄連合而抱莖;小葉菱狀橢圓形或卵形,先端銳尖、鈍或微凹,兩面密被銀灰色氈毛?偁罨ㄐ蝽斏8一10花,苞片卵形,被白色絹毛;花梗近無毛;花菩鐘狀,密被短柔毛,萼齒邊緣具睫毛;花冠黃色,長約2厘米,旗瓣寬倒卵形,邊緣反折,先端微凹,基部漸狹成短爪,翼瓣及龍骨瓣比旗瓣短,翼瓣近卯形,上部一側稍內彎,龍骨瓣長圓形;子房披針形,有柄,無毛。莢果扁平,線狀長圓形,無毛,先端有短尖,含種子2一5;種子球狀腎形,直徑約7毫米。
特性 分布區為大陸性氣候,春季干燥,多大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7月平均溫22--25℃,1月平均溫-10---14℃,年降水量50--200毫米或更低,多集中以夏季。沙冬青為常綠超旱生植物,這與當代氣候條件顯然是不協調的,反映其殘遺種的特征。喜沙礫質土壤,或具薄層覆沙的礫石質土壤,不見于沙漠或石質戈壁。多生于山前沖積、洪積平原,山澗盆地,石質殘丘間的干谷,成條帶狀或團塊狀分布。4月中旬至5月中旬開花,7月下旬果實成熟。種子成熟較好,發芽率85--90%,發芽勢為3天,在溫室22--26℃條件下,種子吸水力強,發芽迅速,出土整齊。種子耐貯藏,發芽力可保持5--6年。沙冬青幼苗能抗-20.9℃低溫不受凍害。沙冬青體內含有黃花木素、擬黃花木素等強生物堿,綿羊、山羊偶爾采食其花后則呈醉狀,采食過多可致死。
保護價值 沙冬青對于研究豆科植物的系統發育、古植物區系、古地理及第三紀氣候特征,特別是研究亞洲中部荒漠植被的起源和形成具有較重要的科學價值。
保護措施 應在分布較集中的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嚴禁樵采。此外還應擴大栽培范圍。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苗圃地應選擇輸送的砂壤土。春播前將種子浸于30℃溫水中冷卻一晝夜后,在20--25℃的溫室內催芽1--2天,播種后6天發芽出土。幼苗期間要防治卷葉蟲危害及雨點的沖擊,苗床不能長期積水。
【別名】蒙古黃花木、蒙赫-哈爾加納、冬青[內蒙古]
【來源】豆科黃花木屬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Cheng f. [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ex Komar.],以鮮莖、葉入藥。隨用隨采。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毒。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散瘀。用于凍傷。
【用法用量】煎湯熏洗或熬成濃縮膏涂患處;配方可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痛。
【注意】只作外用,不可內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文名 沙冬青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中文科名 豆科
保護級別 3
分布 內蒙古、甘肅(民勤、蘭州)、寧夏(陶樂、吳忠、中衛)
現狀 漸危種。沙冬青是古老的第三紀殘遺種,為阿拉善荒漠區所特有的建群植物。目前,由于過度樵采,沙冬青群落遭到嚴重破壞,分布面積日趨縮小,若不加強保護,將面臨著逐漸滅絕的危險。
海拔下限(米) 1000
海拔上限(米) 1200
形態特征 常綠灌木,高12米,多分枝,樹皮黃色;枝黃綠色或灰黃色,幼枝密被灰白色平伏絹毛。葉為掌狀三出復葉,少為單葉,或三角狀披針形,葉柄密被銀白色絹毛;托葉小,與葉柄連合而抱莖;小葉菱狀橢圓形或卵形,先端銳尖、鈍或微凹,兩面密被銀灰色氈毛?偁罨ㄐ蝽斏8一10花,苞片卵形,被白色絹毛;花梗近無毛;花菩鐘狀,密被短柔毛,萼齒邊緣具睫毛;花冠黃色,長約2厘米,旗瓣寬倒卵形,邊緣反折,先端微凹,基部漸狹成短爪,翼瓣及龍骨瓣比旗瓣短,翼瓣近卯形,上部一側稍內彎,龍骨瓣長圓形;子房披針形,有柄,無毛。莢果扁平,線狀長圓形,無毛,先端有短尖,含種子2一5;種子球狀腎形,直徑約7毫米。
特性 分布區為大陸性氣候,春季干燥,多大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7月平均溫22--25℃,1月平均溫-10---14℃,年降水量50--200毫米或更低,多集中以夏季。沙冬青為常綠超旱生植物,這與當代氣候條件顯然是不協調的,反映其殘遺種的特征。喜沙礫質土壤,或具薄層覆沙的礫石質土壤,不見于沙漠或石質戈壁。多生于山前沖積、洪積平原,山澗盆地,石質殘丘間的干谷,成條帶狀或團塊狀分布。4月中旬至5月中旬開花,7月下旬果實成熟。種子成熟較好,發芽率85--90%,發芽勢為3天,在溫室22--26℃條件下,種子吸水力強,發芽迅速,出土整齊。種子耐貯藏,發芽力可保持5--6年。沙冬青幼苗能抗-20.9℃低溫不受凍害。沙冬青體內含有黃花木素、擬黃花木素等強生物堿,綿羊、山羊偶爾采食其花后則呈醉狀,采食過多可致死。
保護價值 沙冬青對于研究豆科植物的系統發育、古植物區系、古地理及第三紀氣候特征,特別是研究亞洲中部荒漠植被的起源和形成具有較重要的科學價值。
保護措施 應在分布較集中的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嚴禁樵采。此外還應擴大栽培范圍。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苗圃地應選擇輸送的砂壤土。春播前將種子浸于30℃溫水中冷卻一晝夜后,在20--25℃的溫室內催芽1--2天,播種后6天發芽出土。幼苗期間要防治卷葉蟲危害及雨點的沖擊,苗床不能長期積水。
【別名】蒙古黃花木、蒙赫-哈爾加納、冬青[內蒙古]
【來源】豆科黃花木屬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Cheng f. [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ex Komar.],以鮮莖、葉入藥。隨用隨采。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毒。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散瘀。用于凍傷。
【用法用量】煎湯熏洗或熬成濃縮膏涂患處;配方可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痛。
【注意】只作外用,不可內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