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7-4-16 13:11:46 

學(xué)名:Boehmeria nivea (Linn.)Gaudich.

英文名:Ramie
科名:蕁麻科 Urticaceae
[b]形態(tài)特征:半灌木,高1—2米;莖、花序和葉柄密生短或長柔毛。葉互生,寬卵形或近圓形,表面粗糙,背面密生交織的白色柔毛。花雌雄同株,團傘花序集成圓錐狀,雌花序位于雄花序之上;雄花花被片4,雄蕊4;雌花花被管狀,被細毛。瘦果橢圓形,長約1.5毫米。花果期7-10月。
[b]苧麻歷史:苧麻中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原產(chǎn)于中國西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種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苧麻布和細麻繩,距今已有4700余年。秦漢以前,苧麻已進入北方,故《詩經(jīng)》中有“東門之池,可以漚苧”。但長期以來,苧麻的主要產(chǎn)區(qū)在南方。故王禎《農(nóng)書》說:“南人不解刈麻(大麻),北人不知治苧”。不過在元代苧麻又有向北方擴展的趨勢。當(dāng)時的農(nóng)書也開始積極致力于苧麻栽培技術(shù)的總結(jié)。元官修農(nóng)書《農(nóng)桑輯要》中就專門新添有“栽種苧麻法”,代表了當(dāng)時苧麻栽培技術(shù)的最高水平。后來王禎《農(nóng)書》“農(nóng)器圖譜”還專為苧麻設(shè)立一門,備載治苧紡織工具。
苧麻栽培有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方式,各有其利。《農(nóng)政全書》說:“無種子者,亦如壓條栽桑,取易成速效而已。然無根處取遠致為難,即宜用種子之法。”元時農(nóng)書,如《農(nóng)桑輯要》,講種苧由于旨在擴大推廣苧麻種植,故對種子繁殖講得較多。種苧從苗床整地開始,要求土壤松細濕潤,俾幼芽易于萌發(fā);要用蠶沙作為種肥;選種要用水選,取其沉者,播種采用和細土拌勻撒播。這些跟《齊民要術(shù)》中的大麻種植方法大體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苗床管理方面,為了防止幼苗遭干旱、大雨沖散或沖亂,《農(nóng)桑輯要》提出了搭棚覆蓋的方法:即“可畦搭二三尺高棚,上用細箔遮蓋。五六月內(nèi)炎熱時,箔上加苫重蓋,惟要陰密,不致曬死。但地皮稍干,用炊帚細灑水于棚上,常令其下濕潤。遇天陰及早、夜,撒去覆箔。到十日蝗,苗出,有草即拔。苗高三拔,不須用棚。如地稍干,用微水輕澆。”
種子繁殖的苧麻在正式移栽前,要經(jīng)過一次假植。《農(nóng)桑輯要》指出:“約高三寸,卻擇比前稍高壯地,別作畦移栽。臨移時,隔宿先將有苗畦澆過,明旦也將做下空畦澆過,將苧麻苗用刃器帶土掘出,轉(zhuǎn)移在內(nèi),相隔四五寸一栽。”假植以后,“務(wù)要頻鋤,三五日一澆。如此將護二十日后,十日半月一澆。到十月后,用牛驢馬生糞厚蓋一尺”,以后再在“來年春首移栽”。移栽時宜,以“地氣動為上時,芽動為中時,苗長為下時”。
《農(nóng)桑輯要》中也提到了分根、分枝和壓條等多種繁殖方法。“分根,連土于側(cè)近地內(nèi)分栽”;分枝“第三年根科交胤稠密,不移必漸不旺,即將本科周圍稠密新科,再依前法分栽。”“壓條滋胤,如桑法移栽亦可。”在實際使用中,中國古代常把多種繁殖方法綜合運用于老苧園的更新和苧地的繁殖。《群芳譜》載:“苧已盛時,宜于周圍掘取新科,如法移栽,則本科長茂,新栽又多。或如代園種竹法,于四五年后,將根科最盛者間一畦,移栽一畦,截根分栽,或壓條滋生。此畦既盛,又掘彼畦,如此更代.滋植無窮。”
在苧田管理方面,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護麻兜越冬幾個方面。其中防凍,使苧麻安全越冬是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多年生苧麻喜暖畏寒,冬季必須保護。《農(nóng)桑輯要》指出:“至十月,即將割過根茬,用牛、馬糞厚蓋一尺,不致凍死。”《農(nóng)政全書》還對這段話作注說“如此厚蓋,則栽得過冬,所以中土得種。若北方未知可否?吾鄉(xiāng)三十度上下地方,蓋厚一二寸即得矣”。認為河南能種苧麻是由于厚蓋糞肥而能安全越冬,更北的地區(qū)如厚蓋一尺是否可行則不能肯定,而長江流域可以蓋得薄一些,也能越冬。冬季蓋糞壅培,既是防凍,也是施肥。《群芳譜》指出“十月后用牛馬糞蓋,厚一尺,庶不凍死。二月后,耙去糞,令苗出,以后歲歲如此。若北土,春月亦不必去糞,即以作壅可也”。
古人認識到苧麻的適時收割很重要。明代《菽園雜記》指出:“若過時而生旁枝,則苧皮不長。生花則老,而皮粘于骨不可剝。”清末《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也說:“早則太嫩,遲則漿干。”古人主要是依據(jù)苧麻自身生長情況,如根旁小芽高度、根部顏色和麻皮色澤等來確定收割的時間。《士農(nóng)必用》:“割時須根旁小芽高五六分,大麻即可割。大麻即割,其小芽榮長,即二次麻也。若小芽過高,大麻不割,芽既不旺,又損大麻。”這是看根旁小芽高度的方法。《農(nóng)桑衣食撮要》提出“看根赤獲刈”,根據(jù)的根部顏色。《種苧麻法》和《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等說:“視麻之皮轉(zhuǎn)灰黑至梢,則可剝。盡半月內(nèi)須剝盡。”這一方法依據(jù)皮色,比前兩種更易掌握。
用途:
莖皮纖維長,柔韌色白,不皺不縮,拉力強,富彈性,耐水濕,耐熱力大,富絕緣性,為優(yōu)良紡織原料,用途較廣;根供藥用,為利尿解熱藥,有安胎作用,治腹痛、下血等癥;莖、葉可提苧麻浸膏,止血效果較好。 全草含丁二酸(琥珀酸)、原兒茶酸及酚類物質(zhì)。
【別名】家苧麻、白麻、圓麻
【來源】蕁麻科苧麻屬植物苧麻Boehmeria nivea(L.)Gaud.,以根、葉入藥。冬初挖根、秋季采葉,洗凈、切碎曬干或鮮用。
【性味歸經(jīng)】
根:甘,寒。
葉:甘,涼。
【功能主治】
根:清熱利尿,涼血安胎。用于感冒發(fā)熱,麻疹高燒,尿路感染,腎炎水腫,孕婦腹痛,胎動不安,先兆流產(chǎn);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瘡瘍腫毒。
葉:止血,解毒。外用治創(chuàng)傷出血,蟲、蛇咬傷。
【用法用量】根3~5錢,根、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干品研粉撒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補充
蕁麻科苧麻屬的一個種,學(xué)名Boehmeria mvea (L.)Gaud,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紡織纖維作物。也稱白葉苧麻。其單纖維長、強度最大,吸濕和散濕快,熱傳導(dǎo)性能好,脫膠后潔白有絲光,可以純紡,也可和棉、絲、毛、化纖等混紡,聞名于世的瀏陽夏布就是苧麻纖維的手工制品。
起源和傳播:原產(chǎn)中國。中國是苧麻品種變異類型和苧麻屬野生種較多的國家,中國苧麻栽培歷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苧麻較適應(yīng)溫帶和亞熱帶氣候。
由地下莖和根系形成強大的根蔸。一般用營養(yǎng)體繁殖的苧麻沒有主根,從地下莖上發(fā)生許多細根,其中一部分具有副形成層,膨大成蘿卜狀,表面光滑,它們的次生木質(zhì)部薄壁細胞中含大量淀粉,有貯藏養(yǎng)分的功能,故稱貯藏根。根群大部分分布在30-50cm深的土層中,少數(shù)支根可入土深達1m以下。地下莖各分枝的頂芽生長,伸出地面,成為地上莖。地上莖叢生,直立,圓柱形,表面有毛,高1.5-2m左右,基部直徑0.8-1.2cm,一般不分枝,綠色或帶紅色,成熟時皮層木栓化,變褐色。初生纖維在韌皮部中的外側(cè),經(jīng)濟價值較高,由初生分生組織產(chǎn)生分化而成;一般鮮莖出麻率為4-6%,鮮皮出麻率為10-15%,莖的木質(zhì)部疏松或空心,容易折斷。
苧麻單纖維長度為60-250mm,是麻類作物中最長的。直徑17-64um,橫斷面呈多角形、橢圓形。葉互生,葉片卵圓形、橢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鋸齒,葉片表面粗糙或有皺紋,綠色或黃綠色,背面有銀白色氈毛,葉柄、葉身或托葉的主脈綠色或黃綠色,有時帶紅、紫色。雌雄同株異花。雄花花序在莖的中下部,雌花花序在上部,二者交界處往往同一花序上著生雌雄兩種花。雄花花被4片,黃綠色,雄蕊4枚,子房退化,花藥黃白色,腎形,2室。雌花花被壺狀,有密毛,先端2-4裂、蕾期呈紅、黃或綠色。瘦果很小,扁球形或卵球形,長1-1.3mm,寬約1mm,厚約0.8mm,褐色,千粒重0.05-0.15g,含油量15-34%。
苧麻的宿根年限為10-30年,多至百年以上。生育期頭麻約80-90天,二麻50-60天,三麻70-80天,全年生育期230天左右。
苧麻為短日照植物。晝夜長短不僅影響苧麻開花的遲早,也影響雌雄花的比率。日長8-9小時能促進開花,但多生雌花;日長為14小時時則多生雄花。苧麻種子發(fā)芽的最適溫度25-30℃。地上莖生長的適溫為15-32℃。早春氣溫低于3℃則幼苗受寒害。冬季土溫低于零下3-5℃的持續(xù)時間長,則地下莖受凍害。葉面積系數(shù)可達4-7。由于蒸騰量大,同時營養(yǎng)生長快,需要充足的水分。一般年雨量宜在800-1000mm以上,且分布合理。適宜的相對濕度為80%左右。土壤含水量為20-25%。纖維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光照強度和每天日照時數(shù)對纖維產(chǎn)量有很大影響。日照不足,則光合作用減弱,莖稈軟弱,麻皮薄,纖維細胞壁薄,工藝成熟延遲,產(chǎn)量降低。但陽光太強,高溫干旱,也會使麻莖生長受到抑制,纖維細胞壁木質(zhì)化,降低纖維品質(zhì)和產(chǎn)量。莖葉茂盛,根蔸發(fā)達,要求土層深厚、疏松、有機質(zhì)含量高,保水、保肥、排水良限。土壤pH值以5.5-6.5為宜,低于4.5或高于7.6的,應(yīng)加以改良。在中國,苧麻一般都種在山區(qū)平地、緩坡地、丘陵地或平原沖擊土上。土質(zhì)最好是砂壤到粘壤。但地下水位在1m以內(nèi)或易淹水的土地不宜種植。
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江西、廣西、浙江、貴州、河南、陜西、江蘇、云南、福建、廣東和臺灣等省(自治區(qū))均有種植。以湖南、湖北和四川省為最多。1985年世界第三大苧麻主產(chǎn)國的產(chǎn)量為中國8.84萬噸,巴西約1萬噸,菲律賓約0.4萬噸。
主要病害有:根腐線蟲病Pratylenchus penetrans、白紋羽病Rosellinia necatrix、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此外,還有炭疽病、角斑病、褐斑病、苧麻疫霉病、苧麻莖腐病。
蟲害有:夜蛾Cocytodes coerulea、赤蛺蝶Pyrameis indica、黃蛺蝶Pareba uesta、天牛Paraglenea fortunei。為害苧麻的金龜子,主要有銅綠多龜子、大黑金龜子、黑絨金龜子,此外,還有丑蛺蝶、銀紋夜蛾、卷葉蟲等。

英文名:Ramie
科名:蕁麻科 Urticaceae
[b]形態(tài)特征:半灌木,高1—2米;莖、花序和葉柄密生短或長柔毛。葉互生,寬卵形或近圓形,表面粗糙,背面密生交織的白色柔毛。花雌雄同株,團傘花序集成圓錐狀,雌花序位于雄花序之上;雄花花被片4,雄蕊4;雌花花被管狀,被細毛。瘦果橢圓形,長約1.5毫米。花果期7-10月。
[b]苧麻歷史:苧麻中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原產(chǎn)于中國西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種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苧麻布和細麻繩,距今已有4700余年。秦漢以前,苧麻已進入北方,故《詩經(jīng)》中有“東門之池,可以漚苧”。但長期以來,苧麻的主要產(chǎn)區(qū)在南方。故王禎《農(nóng)書》說:“南人不解刈麻(大麻),北人不知治苧”。不過在元代苧麻又有向北方擴展的趨勢。當(dāng)時的農(nóng)書也開始積極致力于苧麻栽培技術(shù)的總結(jié)。元官修農(nóng)書《農(nóng)桑輯要》中就專門新添有“栽種苧麻法”,代表了當(dāng)時苧麻栽培技術(shù)的最高水平。后來王禎《農(nóng)書》“農(nóng)器圖譜”還專為苧麻設(shè)立一門,備載治苧紡織工具。
苧麻栽培有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方式,各有其利。《農(nóng)政全書》說:“無種子者,亦如壓條栽桑,取易成速效而已。然無根處取遠致為難,即宜用種子之法。”元時農(nóng)書,如《農(nóng)桑輯要》,講種苧由于旨在擴大推廣苧麻種植,故對種子繁殖講得較多。種苧從苗床整地開始,要求土壤松細濕潤,俾幼芽易于萌發(fā);要用蠶沙作為種肥;選種要用水選,取其沉者,播種采用和細土拌勻撒播。這些跟《齊民要術(shù)》中的大麻種植方法大體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苗床管理方面,為了防止幼苗遭干旱、大雨沖散或沖亂,《農(nóng)桑輯要》提出了搭棚覆蓋的方法:即“可畦搭二三尺高棚,上用細箔遮蓋。五六月內(nèi)炎熱時,箔上加苫重蓋,惟要陰密,不致曬死。但地皮稍干,用炊帚細灑水于棚上,常令其下濕潤。遇天陰及早、夜,撒去覆箔。到十日蝗,苗出,有草即拔。苗高三拔,不須用棚。如地稍干,用微水輕澆。”
種子繁殖的苧麻在正式移栽前,要經(jīng)過一次假植。《農(nóng)桑輯要》指出:“約高三寸,卻擇比前稍高壯地,別作畦移栽。臨移時,隔宿先將有苗畦澆過,明旦也將做下空畦澆過,將苧麻苗用刃器帶土掘出,轉(zhuǎn)移在內(nèi),相隔四五寸一栽。”假植以后,“務(wù)要頻鋤,三五日一澆。如此將護二十日后,十日半月一澆。到十月后,用牛驢馬生糞厚蓋一尺”,以后再在“來年春首移栽”。移栽時宜,以“地氣動為上時,芽動為中時,苗長為下時”。
《農(nóng)桑輯要》中也提到了分根、分枝和壓條等多種繁殖方法。“分根,連土于側(cè)近地內(nèi)分栽”;分枝“第三年根科交胤稠密,不移必漸不旺,即將本科周圍稠密新科,再依前法分栽。”“壓條滋胤,如桑法移栽亦可。”在實際使用中,中國古代常把多種繁殖方法綜合運用于老苧園的更新和苧地的繁殖。《群芳譜》載:“苧已盛時,宜于周圍掘取新科,如法移栽,則本科長茂,新栽又多。或如代園種竹法,于四五年后,將根科最盛者間一畦,移栽一畦,截根分栽,或壓條滋生。此畦既盛,又掘彼畦,如此更代.滋植無窮。”
在苧田管理方面,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護麻兜越冬幾個方面。其中防凍,使苧麻安全越冬是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多年生苧麻喜暖畏寒,冬季必須保護。《農(nóng)桑輯要》指出:“至十月,即將割過根茬,用牛、馬糞厚蓋一尺,不致凍死。”《農(nóng)政全書》還對這段話作注說“如此厚蓋,則栽得過冬,所以中土得種。若北方未知可否?吾鄉(xiāng)三十度上下地方,蓋厚一二寸即得矣”。認為河南能種苧麻是由于厚蓋糞肥而能安全越冬,更北的地區(qū)如厚蓋一尺是否可行則不能肯定,而長江流域可以蓋得薄一些,也能越冬。冬季蓋糞壅培,既是防凍,也是施肥。《群芳譜》指出“十月后用牛馬糞蓋,厚一尺,庶不凍死。二月后,耙去糞,令苗出,以后歲歲如此。若北土,春月亦不必去糞,即以作壅可也”。
古人認識到苧麻的適時收割很重要。明代《菽園雜記》指出:“若過時而生旁枝,則苧皮不長。生花則老,而皮粘于骨不可剝。”清末《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也說:“早則太嫩,遲則漿干。”古人主要是依據(jù)苧麻自身生長情況,如根旁小芽高度、根部顏色和麻皮色澤等來確定收割的時間。《士農(nóng)必用》:“割時須根旁小芽高五六分,大麻即可割。大麻即割,其小芽榮長,即二次麻也。若小芽過高,大麻不割,芽既不旺,又損大麻。”這是看根旁小芽高度的方法。《農(nóng)桑衣食撮要》提出“看根赤獲刈”,根據(jù)的根部顏色。《種苧麻法》和《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等說:“視麻之皮轉(zhuǎn)灰黑至梢,則可剝。盡半月內(nèi)須剝盡。”這一方法依據(jù)皮色,比前兩種更易掌握。
用途:
莖皮纖維長,柔韌色白,不皺不縮,拉力強,富彈性,耐水濕,耐熱力大,富絕緣性,為優(yōu)良紡織原料,用途較廣;根供藥用,為利尿解熱藥,有安胎作用,治腹痛、下血等癥;莖、葉可提苧麻浸膏,止血效果較好。 全草含丁二酸(琥珀酸)、原兒茶酸及酚類物質(zhì)。
【別名】家苧麻、白麻、圓麻
【來源】蕁麻科苧麻屬植物苧麻Boehmeria nivea(L.)Gaud.,以根、葉入藥。冬初挖根、秋季采葉,洗凈、切碎曬干或鮮用。
【性味歸經(jīng)】
根:甘,寒。
葉:甘,涼。
【功能主治】
根:清熱利尿,涼血安胎。用于感冒發(fā)熱,麻疹高燒,尿路感染,腎炎水腫,孕婦腹痛,胎動不安,先兆流產(chǎn);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瘡瘍腫毒。
葉:止血,解毒。外用治創(chuàng)傷出血,蟲、蛇咬傷。
【用法用量】根3~5錢,根、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干品研粉撒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補充
蕁麻科苧麻屬的一個種,學(xué)名Boehmeria mvea (L.)Gaud,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紡織纖維作物。也稱白葉苧麻。其單纖維長、強度最大,吸濕和散濕快,熱傳導(dǎo)性能好,脫膠后潔白有絲光,可以純紡,也可和棉、絲、毛、化纖等混紡,聞名于世的瀏陽夏布就是苧麻纖維的手工制品。
起源和傳播:原產(chǎn)中國。中國是苧麻品種變異類型和苧麻屬野生種較多的國家,中國苧麻栽培歷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苧麻較適應(yīng)溫帶和亞熱帶氣候。
由地下莖和根系形成強大的根蔸。一般用營養(yǎng)體繁殖的苧麻沒有主根,從地下莖上發(fā)生許多細根,其中一部分具有副形成層,膨大成蘿卜狀,表面光滑,它們的次生木質(zhì)部薄壁細胞中含大量淀粉,有貯藏養(yǎng)分的功能,故稱貯藏根。根群大部分分布在30-50cm深的土層中,少數(shù)支根可入土深達1m以下。地下莖各分枝的頂芽生長,伸出地面,成為地上莖。地上莖叢生,直立,圓柱形,表面有毛,高1.5-2m左右,基部直徑0.8-1.2cm,一般不分枝,綠色或帶紅色,成熟時皮層木栓化,變褐色。初生纖維在韌皮部中的外側(cè),經(jīng)濟價值較高,由初生分生組織產(chǎn)生分化而成;一般鮮莖出麻率為4-6%,鮮皮出麻率為10-15%,莖的木質(zhì)部疏松或空心,容易折斷。
苧麻單纖維長度為60-250mm,是麻類作物中最長的。直徑17-64um,橫斷面呈多角形、橢圓形。葉互生,葉片卵圓形、橢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鋸齒,葉片表面粗糙或有皺紋,綠色或黃綠色,背面有銀白色氈毛,葉柄、葉身或托葉的主脈綠色或黃綠色,有時帶紅、紫色。雌雄同株異花。雄花花序在莖的中下部,雌花花序在上部,二者交界處往往同一花序上著生雌雄兩種花。雄花花被4片,黃綠色,雄蕊4枚,子房退化,花藥黃白色,腎形,2室。雌花花被壺狀,有密毛,先端2-4裂、蕾期呈紅、黃或綠色。瘦果很小,扁球形或卵球形,長1-1.3mm,寬約1mm,厚約0.8mm,褐色,千粒重0.05-0.15g,含油量15-34%。
苧麻的宿根年限為10-30年,多至百年以上。生育期頭麻約80-90天,二麻50-60天,三麻70-80天,全年生育期230天左右。
苧麻為短日照植物。晝夜長短不僅影響苧麻開花的遲早,也影響雌雄花的比率。日長8-9小時能促進開花,但多生雌花;日長為14小時時則多生雄花。苧麻種子發(fā)芽的最適溫度25-30℃。地上莖生長的適溫為15-32℃。早春氣溫低于3℃則幼苗受寒害。冬季土溫低于零下3-5℃的持續(xù)時間長,則地下莖受凍害。葉面積系數(shù)可達4-7。由于蒸騰量大,同時營養(yǎng)生長快,需要充足的水分。一般年雨量宜在800-1000mm以上,且分布合理。適宜的相對濕度為80%左右。土壤含水量為20-25%。纖維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光照強度和每天日照時數(shù)對纖維產(chǎn)量有很大影響。日照不足,則光合作用減弱,莖稈軟弱,麻皮薄,纖維細胞壁薄,工藝成熟延遲,產(chǎn)量降低。但陽光太強,高溫干旱,也會使麻莖生長受到抑制,纖維細胞壁木質(zhì)化,降低纖維品質(zhì)和產(chǎn)量。莖葉茂盛,根蔸發(fā)達,要求土層深厚、疏松、有機質(zhì)含量高,保水、保肥、排水良限。土壤pH值以5.5-6.5為宜,低于4.5或高于7.6的,應(yīng)加以改良。在中國,苧麻一般都種在山區(qū)平地、緩坡地、丘陵地或平原沖擊土上。土質(zhì)最好是砂壤到粘壤。但地下水位在1m以內(nèi)或易淹水的土地不宜種植。
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江西、廣西、浙江、貴州、河南、陜西、江蘇、云南、福建、廣東和臺灣等省(自治區(qū))均有種植。以湖南、湖北和四川省為最多。1985年世界第三大苧麻主產(chǎn)國的產(chǎn)量為中國8.84萬噸,巴西約1萬噸,菲律賓約0.4萬噸。
主要病害有:根腐線蟲病Pratylenchus penetrans、白紋羽病Rosellinia necatrix、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此外,還有炭疽病、角斑病、褐斑病、苧麻疫霉病、苧麻莖腐病。
蟲害有:夜蛾Cocytodes coerulea、赤蛺蝶Pyrameis indica、黃蛺蝶Pareba uesta、天牛Paraglenea fortunei。為害苧麻的金龜子,主要有銅綠多龜子、大黑金龜子、黑絨金龜子,此外,還有丑蛺蝶、銀紋夜蛾、卷葉蟲等。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zé)任編輯:5jw
- 相關(guān)文章
-
沒有相關(guān)文章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nèi)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guān)!)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政策法規(guī)
- 醫(yī)學(xué)考試
- 醫(yī)藥資訊
- 結(jié)石研究
- 課題研究
- 培訓(xùn)教學(xué)
- 科技成果
- 歷代名醫(yī)
- 耳穴知識
- 中醫(yī)典故
- 中醫(yī)詞典
- 中醫(yī)診斷
- 中醫(yī)經(jīng)絡(luò)
- 中醫(yī)腧穴
- 中醫(yī)名方
- 中醫(yī)臨床
- 中醫(yī)保健
- 中醫(yī)養(yǎng)生
- 孕育保健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老年保健
- 嬰兒保健
- 新婚保健
- 藥膳食療
- 祖?zhèn)髅胤?/a>
- 民間偏方
- 中藥詳解
- 護理技術(shù)
- 草藥圖譜
- 人體圖譜
- 不孕不育
- 燒傷燙傷
- 祛病靈符
- 療疾手印
- 性學(xué)文獻
- 學(xué)術(shù)爭鳴
- 中醫(yī)教育
- 中醫(yī)特色
- 中醫(yī)歷史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y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y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yī)文化]葉天士學(xué)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y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fā)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yī)藥發(fā)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