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4-15 19:30:53 

紫 菀 Radix Asteris

(英) Tatarian Aster Root
科名:菊科 Compositae
別名 青菀、小辮、返魂草、山白菜。
來源 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1.5m。莖直立,上部疏生短毛,基生葉叢生,長橢圓形,基部漸狹成翼狀柄,邊緣具鋸齒,兩面疏生糙毛,葉柄長,花期枯萎;莖生葉互生,卵形或長橢圓形,漸上無柄。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有長梗,密被短毛;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邊緣紫紅色;舌狀花藍紫色,筒狀花黃色。瘦果有短毛,冠毛灰白色或帶紅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于陰坡、草地、河邊。主產河北、安徽、東北及內蒙古。
采制 春、秋季采挖,洗凈曬干,或將根編成辮形后曬干。生用或密炙用。
性狀 根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頂端有莖、葉的殘基,下端偶有末除盡的母根,質梢硬。根莖簇生多數細根,長3~15cm,直徑0.1~0.3cm,多編成辮狀;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有縱皺紋;質較柔韌。氣微香,味甜、微苦。
化學成分 根含紫菀酮(shionone)、槲皮素、無羈萜、表無羈萜和揮發油,尚含紫菀皂甙(astersaponin),水解得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
性味 性溫,味苦、辛。
功能主治 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勞嗽咳血。
紫菀又名青菀, 原產于我國, 日本和俄羅斯.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既耐寒又耐熱,耐半陰,耐瘠薄土壤,宜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繁 殖
常用播種,扦插繁殖.播種可3月春播,播后12—15天發芽。扦插在春季剪取頂端嫩莖扦插.插后15—20天生根.
●栽 培
播種苗高10厘米左右移栽.5月可定植或盆栽.生長期每半月施肥1次,并保持土壤濕潤,株高20厘米時進行摘心,促進分枝,7月花前增施磷鉀肥1次.冬季澆1次透水.有利于越冬保苗.
●病蟲害
常有葉斑病。霜霉病和白粉病危害.可用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蚜蟲和盲蝽危害,用10%除蟲搞乳油3000倍液噴殺。
●應 用
紫菀開淺藍色小花,開花不斷,適用干草坪邊緣作地被植物,也可切下花枝作瓶插配花用.
紫菀
(一)概述
別名紫苑、小辮兒、夾板菜、驢耳朵菜、軟紫菀。
為菊科紫菀屬植物紫菀( Aster tataricus L.f.)的根部。潤肺止咳、化痰。主治支氣管炎、咳喘、肺結核、咯血等。分布東三省、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安徽,主產河北省安國縣及安徽省。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達150厘米。根狀莖粗短,簇生多數細長根,外皮灰褐色。莖直立單生,表面有淺溝,上部有分枝,疏生短毛,下部無毛。基生葉叢生,開花時漸枯落,葉片蓖狀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6~12厘米,基部漸窄,下延長成翼狀葉柄,邊緣有銳鋸齒,兩面疏生小剛毛;莖生葉互生,漸無柄,葉片披針形,長18~35厘米,寬5~10厘米。夏秋季開花,頭狀花序多數,傘房狀排列,有長梗,密破短毛。總苞半球形,綠色微帶紫;邊緣舌狀花藍紫色,雌性;中央管狀花黃色,兩性。瘦果扁平,一側彎凸,一側平直,破短毛,冠毛白色或淡褐色,較瘦果長3-4倍。
(三)生長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干旱,耐寒性較強,在北方根能在土中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鹽堿地和沙土地外均可種植。
(四)栽培技術
1.繁殖方法
紫菀用根狀莖繁殖,春、秋兩季栽植,春栽于4月上旬,秋栽于10月下旬進行,實際生產上多采用秋栽,在北方寒冷地區防止種苗冬季在地里凍死,只能春天栽,在刨收時,選擇粗壯節密的根狀莖,色白較嫩帶有紫紅色,無蟲傷斑痕,接近地面的根狀莖作種栽,不采用蘆頭部的根狀莖作種栽,因這樣的根狀莖栽植后容易抽薹開花,影響根的產量和質量。種栽于秋栽時隨創隨栽,若春栽需行窖藏,栽前將選好的根狀莖剪成6.7~10厘米長的小段,每段帶有芽眼2~3個,以根狀莖新鮮、芽眼明顯的發芽力強,按行距33厘米開6.7~8.3厘米的淺溝,把剪好的種栽按株距16.5厘米平放于溝內,每撮擺放2~3根,蓋土后輕輕鎮壓并澆水,每公頃需用根狀莖150~225千克,栽后2周左右出苗,苗未出齊前注意保墑保苗。
2.田間管理
早春和初夏地里雜草較多,應勤除草,淺松土以免傷根。夏季葉片長大封壟后只能拔草,不宜深鋤。生長期間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尤其在北方干旱地區栽種應注意灌水,無論秋栽或春栽,在苗期均應適當的灌水,但地面不能過于潮濕,以免影響根系生根。6月份是葉片生長茂盛時期,需要大量水分,也是北方的旱季,應注意多灌水勤松土保持水分,7~8月間北方雨季,紫黨雖然喜濕但不能積水,應加強排水,9月間雨季過后,正值根系發育期需適當的灌水,總之紫菀的灌排水應根據生長發育期和地區不同而異,紫菀開花后,影響根部生長,見有抽薹的應立即將薹剪下,勿用手扯,以免帶動根部影響生長。
3.病蟲害防治
斑枯病:危害葉片,發病前及發病初期噴射1:1:120波爾多液,每7-1O天1次,連續數次。
(五)采收加工
10月下旬,葉片出現黃萎時收獲,如果土壤很干燥可稍澆水使土壤松軟,便于刨挖,采挖前先割去莖葉,將根刨出,去凈泥土,將根狀莖取出作種栽用,其余編成辮子曬干。

(英) Tatarian Aster Root
科名:菊科 Compositae
別名 青菀、小辮、返魂草、山白菜。
來源 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1.5m。莖直立,上部疏生短毛,基生葉叢生,長橢圓形,基部漸狹成翼狀柄,邊緣具鋸齒,兩面疏生糙毛,葉柄長,花期枯萎;莖生葉互生,卵形或長橢圓形,漸上無柄。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有長梗,密被短毛;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邊緣紫紅色;舌狀花藍紫色,筒狀花黃色。瘦果有短毛,冠毛灰白色或帶紅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于陰坡、草地、河邊。主產河北、安徽、東北及內蒙古。
采制 春、秋季采挖,洗凈曬干,或將根編成辮形后曬干。生用或密炙用。
性狀 根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頂端有莖、葉的殘基,下端偶有末除盡的母根,質梢硬。根莖簇生多數細根,長3~15cm,直徑0.1~0.3cm,多編成辮狀;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有縱皺紋;質較柔韌。氣微香,味甜、微苦。
化學成分 根含紫菀酮(shionone)、槲皮素、無羈萜、表無羈萜和揮發油,尚含紫菀皂甙(astersaponin),水解得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
性味 性溫,味苦、辛。
功能主治 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勞嗽咳血。
紫菀又名青菀, 原產于我國, 日本和俄羅斯.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既耐寒又耐熱,耐半陰,耐瘠薄土壤,宜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繁 殖
常用播種,扦插繁殖.播種可3月春播,播后12—15天發芽。扦插在春季剪取頂端嫩莖扦插.插后15—20天生根.
●栽 培
播種苗高10厘米左右移栽.5月可定植或盆栽.生長期每半月施肥1次,并保持土壤濕潤,株高20厘米時進行摘心,促進分枝,7月花前增施磷鉀肥1次.冬季澆1次透水.有利于越冬保苗.
●病蟲害
常有葉斑病。霜霉病和白粉病危害.可用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蚜蟲和盲蝽危害,用10%除蟲搞乳油3000倍液噴殺。
●應 用
紫菀開淺藍色小花,開花不斷,適用干草坪邊緣作地被植物,也可切下花枝作瓶插配花用.
紫菀
(一)概述
別名紫苑、小辮兒、夾板菜、驢耳朵菜、軟紫菀。
為菊科紫菀屬植物紫菀( Aster tataricus L.f.)的根部。潤肺止咳、化痰。主治支氣管炎、咳喘、肺結核、咯血等。分布東三省、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安徽,主產河北省安國縣及安徽省。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達150厘米。根狀莖粗短,簇生多數細長根,外皮灰褐色。莖直立單生,表面有淺溝,上部有分枝,疏生短毛,下部無毛。基生葉叢生,開花時漸枯落,葉片蓖狀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6~12厘米,基部漸窄,下延長成翼狀葉柄,邊緣有銳鋸齒,兩面疏生小剛毛;莖生葉互生,漸無柄,葉片披針形,長18~35厘米,寬5~10厘米。夏秋季開花,頭狀花序多數,傘房狀排列,有長梗,密破短毛。總苞半球形,綠色微帶紫;邊緣舌狀花藍紫色,雌性;中央管狀花黃色,兩性。瘦果扁平,一側彎凸,一側平直,破短毛,冠毛白色或淡褐色,較瘦果長3-4倍。
(三)生長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干旱,耐寒性較強,在北方根能在土中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鹽堿地和沙土地外均可種植。
(四)栽培技術
1.繁殖方法
紫菀用根狀莖繁殖,春、秋兩季栽植,春栽于4月上旬,秋栽于10月下旬進行,實際生產上多采用秋栽,在北方寒冷地區防止種苗冬季在地里凍死,只能春天栽,在刨收時,選擇粗壯節密的根狀莖,色白較嫩帶有紫紅色,無蟲傷斑痕,接近地面的根狀莖作種栽,不采用蘆頭部的根狀莖作種栽,因這樣的根狀莖栽植后容易抽薹開花,影響根的產量和質量。種栽于秋栽時隨創隨栽,若春栽需行窖藏,栽前將選好的根狀莖剪成6.7~10厘米長的小段,每段帶有芽眼2~3個,以根狀莖新鮮、芽眼明顯的發芽力強,按行距33厘米開6.7~8.3厘米的淺溝,把剪好的種栽按株距16.5厘米平放于溝內,每撮擺放2~3根,蓋土后輕輕鎮壓并澆水,每公頃需用根狀莖150~225千克,栽后2周左右出苗,苗未出齊前注意保墑保苗。
2.田間管理
早春和初夏地里雜草較多,應勤除草,淺松土以免傷根。夏季葉片長大封壟后只能拔草,不宜深鋤。生長期間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尤其在北方干旱地區栽種應注意灌水,無論秋栽或春栽,在苗期均應適當的灌水,但地面不能過于潮濕,以免影響根系生根。6月份是葉片生長茂盛時期,需要大量水分,也是北方的旱季,應注意多灌水勤松土保持水分,7~8月間北方雨季,紫黨雖然喜濕但不能積水,應加強排水,9月間雨季過后,正值根系發育期需適當的灌水,總之紫菀的灌排水應根據生長發育期和地區不同而異,紫菀開花后,影響根部生長,見有抽薹的應立即將薹剪下,勿用手扯,以免帶動根部影響生長。
3.病蟲害防治
斑枯病:危害葉片,發病前及發病初期噴射1:1:120波爾多液,每7-1O天1次,連續數次。
(五)采收加工
10月下旬,葉片出現黃萎時收獲,如果土壤很干燥可稍澆水使土壤松軟,便于刨挖,采挖前先割去莖葉,將根刨出,去凈泥土,將根狀莖取出作種栽用,其余編成辮子曬干。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