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子甘藍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4-15 19:26:43 

抱子甘藍(Brussels sprouts)

十字花科(Cruciferae)蕓薹屬甘藍種中腋芽能形成小葉球的變種,二年生草本植物。學名Brassica oleracea L.var.gemmifera Zenk.,別名芽甘藍、子持甘藍。染色體數2n=2x=18。小葉球鮮嫩,營養豐富,每100g產品含維生素C98-170mg。可炒食或加工制罐。原產地中海沿岸,由甘藍(B.oleracea L.)進化而來。自19世紀始,逐漸成為歐洲、北美洲國家的重要蔬菜之一在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種植面積較大。中國臺灣省有小面積種植。抱子甘藍葉稍狹、葉柄長、葉片杓子形,有皺紋。莖直立,頂芽開展,腋芽能形成許多小葉球。品種分高、矮兩種類型。矮生種莖高50cm左右,較早熟;高者莖100cm以上,又可按葉球大小分為大抱子甘藍和小抱子甘藍。大抱子甘藍小葉球直徑大于4cm;小抱子甘藍直徑小于4cm,品質較好。抱子甘藍喜冷涼氣候,耐寒性強。生長發育適溫12-20℃。宜砂壤土或粘壤土。育苗移栽,定植株行距50-70cm。生育期內每畝追施氮肥約30kg,磷肥約20kg,鉀肥約25kg。經常灌溉,保持土壤濕潤。生長期間須結合中耕進行培土,防止植株倒伏。早熟品種定植后90-110天收獲;晚熟品種需120-150天。每株可采收小葉球40個以上,重約1-1.5kg,秋播留種,種株經冬季貯藏后,翌春定植。主要病蟲豁有黑腐病、菌核病、霜霉病、軟腐病、立枯病,菜粉蝶、菜蛾、菜蚜、甘藍夜蛾等,其防治與結球甘藍同。
抱 子 甘 藍
(一)起源與分布
抱子甘藍,別名芽甘藍、子持甘藍,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種二年生草本植物,為甘藍種中腋芽能形成小葉球的變種。原產于地中海沿岸,以鮮嫩的小葉球為食用部位,是近兩個世紀以來歐洲、北美洲國家的重要蔬菜之一,我國臺灣省有少量種植。抱子甘藍的小葉球蛋白質的含量很高,居甘藍類蔬菜之首,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也較高。我國于近年來開始引進并生產抱子甘藍,使之成為時興的特菜。
(二)營養價值與用途
抱子甘藍的小葉球鮮嫩,營養豐富。每千克產品中含維生素C 0.98~1.7克,并含有較豐富的鐵和磷。可炒食或加工成罐頭。
(三)特征特性
抱子甘藍是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種的變種,二年生草本植物。
抱子甘藍葉稍狹,葉柄長,葉片勺子形,有皺紋。莖直立,頂芽開展,腋芽能形成許多小葉球。以小葉球供食用。通過春化階段后,在長日照、溫暖的條件下抽薹開花。花及果實似甘藍。
抱子甘藍喜冷涼氣候,耐寒性很強。生長發育適溫為12~20℃。適于砂壤土或黏壤土栽培。
(四)主要品種類型及其特性
1. 類型
抱子甘藍的莖直立生長,分高、矮兩種類型。高生種莖高100厘米以上,葉球大,多晚熟;矮生種約50厘米,節間短,葉球小,多早熟。
2. 主要品種及其特性
目前所用品種均從國外引進,在北京地區表現良好的品種主要有:
(1) 早生子持
日本引進的雜種一代,耐暑性較強,極早熟,從定植至收獲90天,在高溫或低溫下均能結球良好。植株為高生型,株高1米,生長旺盛,葉綠色,少蠟粉,頂芽能形成葉球。小葉球圓球形,橫徑約2.5厘米,綠色,整齊而緊實。每株約收芽球90個,且品質優良。
(2) 長岡交配早生子持
日本引進的雜種一代早熟種,從定植到收獲約100天。植株矮生型,株高42厘米,植株開展,葉淺綠色。芽球圓球形,較小,直徑2.5厘米左右。
(3) 王子
由美國引進的雜種一代。植株高生型,株形苗條,小葉球多而整齊,可鮮銷或速凍。從定植至收獲96天,栽培方法與晚熟種結球甘藍基本一樣,不耐高溫,在高溫的夏季小葉球易松散。
(4) 科侖內
從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植株中等高,葉灰綠色。芽球光滑,整齊,可機械采收。中熟型露地春栽于2月上旬保護地育苗,3月中旬定植,6月下旬采收,如育苗定植則130天后采收。
(5)多拉米克
從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種子,中高型,生長茂盛茁壯。芽球光滑易采收,耐貯藏,耐熱性較強,適于春、初夏栽培。從定植收獲120~130天。
(6)京引1號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從國外引進的優良品種中選育的品種。中熟,從定植到收獲需120天。矮生型,株高38厘米。葉片橢圓形,綠色,葉緣上抱。葉球圓球形,較小,緊實,品質好。
(7)卡普斯他
從丹麥引進的早熟種。從定植至初收約90天。矮生型,株高約40厘米。葉片綠色,不向上卷。腋芽密,葉球圓球形,中等大小,綠色,質地細嫩,品質好,小葉球可分2-3次采收。
(8)科倫內
從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中熟。露地直播時,3月中、下旬播種,9月下旬可采收;如育苗,則從定植至收獲需120-130天。植株中等高。葉片灰綠色,小葉球光滑、整齊,可機械采收。
(9)斯馬謝
由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晚熟種,生長期長,從定植至采收需130天。植株中高型。葉球中等大小、深綠色,緊實,整齊,品質好。耐貯藏,經速凍處理后,葉球顏色鮮艷美觀。該品種耐寒能力極強,適宜冬季保護地栽培。
(10)溫安迪巴
由英國引進的雜種一代。中晚熟,從定植至收獲130天左右。矮生型,株高約40厘米,植株生長整齊,葉片灰綠色。葉球圓球形,綠色,品質較好。
(11)探險者
從荷蘭引進的晚熟種。定植后需150天收獲。植株中高至高型,生長粗壯。葉片綠色,有蠟粉,單株結球多,葉球圓球形,光滑緊實,綠色,品質極佳。該品種耐寒性很強,適宜早春、晚秋露地栽培或冬季保護地栽培。
(12)搖籃者
由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中熟種,從定植到初收110天。高生型。莖葉灰綠色,小葉球圓球形,緊實,綠色,品質優良,單株結球較多。成熟期整齊一致,適于機械化一次性收獲。
(13)增田子持
由日本引進的中熟種。定植后120天左右開始采收。植株生長旺盛,節間稍長,高生種,株高100厘米左右。葉球中等大小,直徑3厘米左右。該品種不耐高溫,可7月上旬播種,12月上旬開始采收。
(14)佐伊思
從法國引進的中熟種。從定植至初收110多天。植株中生型,株高46厘米,生長整齊。葉扁圓形,綠色,平展。單株葉球較多,圓球形,緊實,綠色,品質好。
(三)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
抱子甘藍喜冷涼的氣候,耐寒力很強,在氣溫下降至-3~-4℃時也不致受凍害,能短時耐-13℃或更低的溫度。抱子甘藍耐熱性較結球弱,其生長適溫為18~22,小葉球形成期最適溫為白天15~22℃,夜間9~10℃,以晝夜溫差10~15℃的季節或地區生長最好。
2.光照、水分及土壤營養
抱子甘藍屬長日照植物,但對光照要求不甚嚴格。光照充足時植株生長旺盛,小芽球堅實而大。在芽球形成期如遇高溫和強光,則不利于芽球的形成。整個生長期喜濕潤,但不宜過濕以免影響抱子甘藍的生長。抱子甘藍的種植需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的壤土或沙壤土上。抱子甘藍生長過程中氮鱗鉀不可缺少,尤對氮肥的需要量較多,其適宜的pH值為5.5~6.8。
(四)栽培技術
1. 栽培季節與栽培方式
北京地區春季露地栽培要用早熟品種,2月上旬保護地育苗,3月下旬至4月初定植于露地,6月下旬收獲完畢。秋季于6月中上旬育苗,早熟矮生種于7月下旬定植,10~11月收獲;高生早熟種則于8月上旬定植露地,10月下旬始收至11月上旬,于嚴冬前帶土坨挖起,移栽于保護地,繼續收獲至第二年3月。
2. 育苗
抱子甘藍多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這樣既可以大量的節省用種量,也能縮短作物在田間占地的時間。育苗需注意選擇適宜的品種,培育健壯的苗。
(1)品種的選擇
應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條件和既有的農業設施和市場需要,選擇適宜的品種。根據多年的實踐,北京地區春季栽培宜選定植后約90~100天能成熟的早熟品種,如美國的王子、荷蘭的科侖內、多拉米克、日本的早生子持、長岡交配早生子持等。
(2)用種量
抱子甘藍種子千粒重4克左右,畝用種量為10~15克,每畝定植2000株。
(3)播種期
根據栽培季節而定,一般苗齡40天左右,幼苗5~6片真葉時定植。早春氣溫低時苗齡會延長。
(4)育苗方法
最好采用穴盤育苗或營養缽育苗,精量播種,一次成苗。春季用72孔穴盤,夏秋季可用128孔穴盤。基質用草炭1份加蛭石1份,或草炭、蛭石、廢菇料各1份,覆蓋料一律用蛭石,每立方米基質加入1.2公斤尿素和1.2公斤磷酸二氫鉀,肥料與基質混拌均勻后備用。若用128孔苗盤每畝需用16盤,基質0.06立方米;用72孔苗盤則需28~29個,基質0.14立方米。
播種前需檢測發芽率。穴盤育苗采用精量播種,種子發芽率應大于90%以上,用溫湯浸種法浸泡處理種子后播種。每穴放種子1~2粒,覆蛭石后約1厘米。覆蓋完畢后將苗盤噴透水,以水分從穴盤底孔滴出為宜,使基質最大持水量達到200%以上。出苗后及時查苗補缺。
(5)苗期管理
溫度:早春育苗要注意保溫,控制在20~25℃的溫度下,齊苗后注意放風。夏季育苗要防高溫。 60%~65%。3葉1心后,結合噴水進行1~2次葉面噴肥。
如果用苗床育苗,一般需二次成苗。苗床要選擇通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塊,每畝大田用種量20~25克,播種面積約4平方米,播種后淺覆土。夏秋季育苗,播種后要用黑色遮陽網在床面直接覆蓋,再澆透水,保持濕潤。種子開始出苗后及時撤去遮陽網,降溫防雨。高溫炎熱的晴天要日蓋晚揭,小苗2~3片真葉時,分苗一次約需苗床10~13平方米。
3. 定植
(1)整地、施肥、做畦
抱子甘藍生長期長,植株高大,種植的田塊要早耕、深耕、曬垡,施入充足的有機肥。每畝施入腐熟的有機肥3 000~5 000公斤、復合肥50公斤。耕耘整平后做畦,畦的形式要根據土質、季節、品種等情況而定。如地勢高,排灌方便的沙壤土地區,可開淺溝或平畦栽培;如果土質粘重、地下水位高、易積水或雨水多的地區,則宜做高畦或跑水的平畦。
(2)定植密度
早熟品種可做1.2米寬的畦種雙行,株距50厘米,畝植2 000株 。高生種每畦種1行,畝栽1 200株,早期行間可間套作短期蔬菜,如櫻桃蘿卜、油菜等。
(3)栽種
用穴盤或營養土方培育的苗,傷根少或不傷根,定植后成活率可達100%。如果是用苗床育的苗,定植前一天要把苗地澆透水,次日帶上土坨起苗,起苗后當天定植完畢。北京地區春季露地栽培,要用粗壯大苗,覆蓋地膜后按株距打孔栽種,或栽植后澆足定根水,然后用竹片架設小拱棚保濕,這樣能早緩苗,植株生長快,在夏季高溫之前已結成小葉球,減少葉球松散率。
4. 定植后的田間管理
(1)水肥的管理
幼苗定植后要經常澆灌水,以保證小苗生長對水分的需要。尤其是秋茬栽培,正是炎熱高溫季節,水的管理更顯得重要。灌溉可以改良田間小氣候,能起降溫作用,減少蚜蟲及病毒病的發生。定植后4~5天,結合澆水,點施提苗肥,每畝用尿素約5公斤,以促苗快長。第二次追肥可在定植后1個月左右,以后在小芽球膨大期以及小葉球始收期分別再追肥一次,每次每畝用尿素10~15公斤,或用農家經腐熟的稀肥追施。植株生長的中期,水分管理以見干見濕為原則。當下部小葉球開始形成時,又要經常灌溉,使土壤保持充分的水分。雨天要及時排水。
(2)中耕松土、除草
每次灌水施肥后要進行中耕松土、除草,并結合中耕進行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3)整枝
當抱子甘藍的植株莖桿中部形成小葉球時,即要將下部老葉、黃葉摘去,以利于通風透光,促進小葉球發育,也便于將來小葉球的采收。隨著下部芽球的逐漸膨大,還需將芽球旁邊的葉片從葉柄基部摘掉,因葉柄會擠壓芽球,使之變形變扁。在氣溫較高時,植株下部的腋芽不能形成小葉球,或已變成松散的葉球,也應及早摘除,以免消耗養分或成為蚜蟲藏身之處。同時要根據具體情況到一定時候摘去頂芽,以減少養分的消耗,使下部芽球生長充實。一般矮生品種不需摘頂芽。摘芽時間看需要而定。北京地區秋栽抱子甘藍,10月中下旬始收后,氣溫已逐漸下降,冬前需移植保護地假植,使之繼續生長,陸續收獲,可不在露地打頂,以便抱子甘藍多生葉,結更多的小葉球,增加產量。
(4)假植
北京郊區露地秋栽抱子甘藍,大多數品種剛開始采收氣溫便逐漸下降,為延續采收,要假植于大棚或日光溫室,應在立冬前完成。要帶土坨假植,開溝種,株行距30厘米×50厘米,畝植4 000株。大棚內假植,冬季要用雙層膜覆蓋,從11月收獲至第二年2月底。在日光溫室假植則要注意放風,白天溫度控制在15℃左右,夜間在5℃左右。
(5)病蟲害防治
抱子甘藍的病蟲害與結球甘藍相同,所以不宜與甘藍類作物重茬,主要病害有黑腐病、根朽病、菌核病、霜霉病、軟腐病、黑斑病和立枯病等。要進行綜合防治,如選用抗病品種、從無病植株采種、避免與十字花科蔬菜連作、適期播種、發現病苗及時拔除并結合藥劑防治。防治病害的農藥有代森鋅、百菌清、波爾多液等殺菌劑。在華北,9月份是黑腐病容易發生的時期,幼苗染病后子葉和心葉變黑且枯萎,成株葉片多發生于葉緣部位,呈“V”字型黃褐色病斑,病斑邊緣淡黃色,嚴重時葉緣多處受害至全葉枯死。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宜每隔7~10天噴藥一次預防。抱子甘藍的蟲害主要有菜粉蝶、菜蛾、菜蚜、甘藍夜蛾、菜螟蟲等。特別要注意防治蚜蟲的危害,要及早治療,因蚜蟲侵入小葉球后難以清洗,嚴重地影響產品質量和產量,并傳播病毒病。
5. 保護地栽培
(1)秋大棚栽培
在華北地區秋季利用大棚栽培,不僅能利用大棚遮擋強烈的陽光,還能防止暴雨的襲擊,沒有風吹雨澇的風險,秋末冬初能保溫,為抱子甘藍的生長提供更長的生長期,一次栽培成功,比露地栽培的條件優越,產量也較高。根據大棚的特點,可將抱子甘藍的播種期提前到6月的上旬,為防止高溫影響抱子甘藍的生長,宜在大棚內安裝微噴以利于降溫。用大棚栽培不需要考慮風雨的襲擊,故可以開溝定植,可以不培土,摘頂芽的工作可推遲到10月下旬,使葉芽的芽數增加。
大棚栽培要注意鈣的補給,因為抱子甘藍需鈣量較大。在用微噴灌溉時,常造成棚內土壤含鹽量高,影響抱子甘藍對鈣的吸收。解決的方法是在高溫期過后,改微噴為溝灌,灌水量要大,并葉面噴施0.3%的磷酸鈣,或0.3%~0.5%的氯化鈣,一周一次,連噴3~4次。其它管理可參照露地栽培進行。
(2)節能日光溫室栽培
節能日光溫室在秋冬春季能提供抱子甘藍更適宜的生長條件、更長的生長時間,會獲得更好的產量和優質的產品。播種期由7~10月均可。使用品種除選用早熟品種外,還可用中熟品種栽培,摘頂芽的時間可根據具體情況和栽培條件進行,追肥的次數要增加,以防后期缺肥。收獲期從11月收至第二年6月。
6. 采收及貯藏
(1)采收
抱子甘藍各葉腋所生的小葉球,是由下而上逐漸形成,成熟的小葉球包裹緊實,外觀發亮。早熟種定植后90~110天開始收獲,晚熟品種需120~150天始收。每株可收40~100個,畝產量1 000~1 200公斤。
(2)貯藏保鮮
將采收的小葉球用打了小孔的保鮮膜包裝,每0.5~1公斤裝一袋,外用紙箱盛裝放于0.95%~100%相對濕度下,可貯存2個月。經速凍處理后可冷藏1年,仍能保持新鮮的品質。
7. 采種
在秋播的抱子甘藍中,選擇生長適應性強、小葉球多而整齊一致的植株,不摘頂芽,待小葉球收獲完畢后,集中種植于采種圃。采種圃要設在日光節能溫室中,冬季要經常放風,使溫度處于1~5℃范圍內。春季氣溫轉暖時,把溫室裙部塑料薄膜拆下,換上防蚜紗網,抽薹后進行蕾期授粉。6月中旬種子成熟即行收獲,并于秋季播種栽培。若群體整齊,無雜異株,小葉球保持優良性狀時,可再選擇單株作種株,株系間異花授粉,擴大繁殖。
(五)食用方法
抱子甘藍小葉球的食用方法很多,可清炒、清燒、涼拌、做湯料、火鍋配菜、泡菜、腌漬等。最簡便的食法是將洗凈的小葉球用小刀在葉球的基部割成“—”或“+”字,切割的深度約為小葉球的1/3,然后放在已加少量鹽的沸水中煮3~7分鐘,撈起后瀝去余水,澆上各自喜愛的調料,如黃油、奶油、生抽醬油和蠔油,或肉汁等拌勻,即成小包菜色拉,也可以用高湯煮熟直接食用,外觀碧綠誘人,風味獨特,是特菜中的名品。

十字花科(Cruciferae)蕓薹屬甘藍種中腋芽能形成小葉球的變種,二年生草本植物。學名Brassica oleracea L.var.gemmifera Zenk.,別名芽甘藍、子持甘藍。染色體數2n=2x=18。小葉球鮮嫩,營養豐富,每100g產品含維生素C98-170mg。可炒食或加工制罐。原產地中海沿岸,由甘藍(B.oleracea L.)進化而來。自19世紀始,逐漸成為歐洲、北美洲國家的重要蔬菜之一在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種植面積較大。中國臺灣省有小面積種植。抱子甘藍葉稍狹、葉柄長、葉片杓子形,有皺紋。莖直立,頂芽開展,腋芽能形成許多小葉球。品種分高、矮兩種類型。矮生種莖高50cm左右,較早熟;高者莖100cm以上,又可按葉球大小分為大抱子甘藍和小抱子甘藍。大抱子甘藍小葉球直徑大于4cm;小抱子甘藍直徑小于4cm,品質較好。抱子甘藍喜冷涼氣候,耐寒性強。生長發育適溫12-20℃。宜砂壤土或粘壤土。育苗移栽,定植株行距50-70cm。生育期內每畝追施氮肥約30kg,磷肥約20kg,鉀肥約25kg。經常灌溉,保持土壤濕潤。生長期間須結合中耕進行培土,防止植株倒伏。早熟品種定植后90-110天收獲;晚熟品種需120-150天。每株可采收小葉球40個以上,重約1-1.5kg,秋播留種,種株經冬季貯藏后,翌春定植。主要病蟲豁有黑腐病、菌核病、霜霉病、軟腐病、立枯病,菜粉蝶、菜蛾、菜蚜、甘藍夜蛾等,其防治與結球甘藍同。
抱 子 甘 藍
(一)起源與分布
抱子甘藍,別名芽甘藍、子持甘藍,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種二年生草本植物,為甘藍種中腋芽能形成小葉球的變種。原產于地中海沿岸,以鮮嫩的小葉球為食用部位,是近兩個世紀以來歐洲、北美洲國家的重要蔬菜之一,我國臺灣省有少量種植。抱子甘藍的小葉球蛋白質的含量很高,居甘藍類蔬菜之首,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也較高。我國于近年來開始引進并生產抱子甘藍,使之成為時興的特菜。
(二)營養價值與用途
抱子甘藍的小葉球鮮嫩,營養豐富。每千克產品中含維生素C 0.98~1.7克,并含有較豐富的鐵和磷。可炒食或加工成罐頭。
(三)特征特性
抱子甘藍是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種的變種,二年生草本植物。
抱子甘藍葉稍狹,葉柄長,葉片勺子形,有皺紋。莖直立,頂芽開展,腋芽能形成許多小葉球。以小葉球供食用。通過春化階段后,在長日照、溫暖的條件下抽薹開花。花及果實似甘藍。
抱子甘藍喜冷涼氣候,耐寒性很強。生長發育適溫為12~20℃。適于砂壤土或黏壤土栽培。
(四)主要品種類型及其特性
1. 類型
抱子甘藍的莖直立生長,分高、矮兩種類型。高生種莖高100厘米以上,葉球大,多晚熟;矮生種約50厘米,節間短,葉球小,多早熟。
2. 主要品種及其特性
目前所用品種均從國外引進,在北京地區表現良好的品種主要有:
(1) 早生子持
日本引進的雜種一代,耐暑性較強,極早熟,從定植至收獲90天,在高溫或低溫下均能結球良好。植株為高生型,株高1米,生長旺盛,葉綠色,少蠟粉,頂芽能形成葉球。小葉球圓球形,橫徑約2.5厘米,綠色,整齊而緊實。每株約收芽球90個,且品質優良。
(2) 長岡交配早生子持
日本引進的雜種一代早熟種,從定植到收獲約100天。植株矮生型,株高42厘米,植株開展,葉淺綠色。芽球圓球形,較小,直徑2.5厘米左右。
(3) 王子
由美國引進的雜種一代。植株高生型,株形苗條,小葉球多而整齊,可鮮銷或速凍。從定植至收獲96天,栽培方法與晚熟種結球甘藍基本一樣,不耐高溫,在高溫的夏季小葉球易松散。
(4) 科侖內
從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植株中等高,葉灰綠色。芽球光滑,整齊,可機械采收。中熟型露地春栽于2月上旬保護地育苗,3月中旬定植,6月下旬采收,如育苗定植則130天后采收。
(5)多拉米克
從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種子,中高型,生長茂盛茁壯。芽球光滑易采收,耐貯藏,耐熱性較強,適于春、初夏栽培。從定植收獲120~130天。
(6)京引1號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從國外引進的優良品種中選育的品種。中熟,從定植到收獲需120天。矮生型,株高38厘米。葉片橢圓形,綠色,葉緣上抱。葉球圓球形,較小,緊實,品質好。
(7)卡普斯他
從丹麥引進的早熟種。從定植至初收約90天。矮生型,株高約40厘米。葉片綠色,不向上卷。腋芽密,葉球圓球形,中等大小,綠色,質地細嫩,品質好,小葉球可分2-3次采收。
(8)科倫內
從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中熟。露地直播時,3月中、下旬播種,9月下旬可采收;如育苗,則從定植至收獲需120-130天。植株中等高。葉片灰綠色,小葉球光滑、整齊,可機械采收。
(9)斯馬謝
由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晚熟種,生長期長,從定植至采收需130天。植株中高型。葉球中等大小、深綠色,緊實,整齊,品質好。耐貯藏,經速凍處理后,葉球顏色鮮艷美觀。該品種耐寒能力極強,適宜冬季保護地栽培。
(10)溫安迪巴
由英國引進的雜種一代。中晚熟,從定植至收獲130天左右。矮生型,株高約40厘米,植株生長整齊,葉片灰綠色。葉球圓球形,綠色,品質較好。
(11)探險者
從荷蘭引進的晚熟種。定植后需150天收獲。植株中高至高型,生長粗壯。葉片綠色,有蠟粉,單株結球多,葉球圓球形,光滑緊實,綠色,品質極佳。該品種耐寒性很強,適宜早春、晚秋露地栽培或冬季保護地栽培。
(12)搖籃者
由荷蘭引進的雜種一代。中熟種,從定植到初收110天。高生型。莖葉灰綠色,小葉球圓球形,緊實,綠色,品質優良,單株結球較多。成熟期整齊一致,適于機械化一次性收獲。
(13)增田子持
由日本引進的中熟種。定植后120天左右開始采收。植株生長旺盛,節間稍長,高生種,株高100厘米左右。葉球中等大小,直徑3厘米左右。該品種不耐高溫,可7月上旬播種,12月上旬開始采收。
(14)佐伊思
從法國引進的中熟種。從定植至初收110多天。植株中生型,株高46厘米,生長整齊。葉扁圓形,綠色,平展。單株葉球較多,圓球形,緊實,綠色,品質好。
(三)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
抱子甘藍喜冷涼的氣候,耐寒力很強,在氣溫下降至-3~-4℃時也不致受凍害,能短時耐-13℃或更低的溫度。抱子甘藍耐熱性較結球弱,其生長適溫為18~22,小葉球形成期最適溫為白天15~22℃,夜間9~10℃,以晝夜溫差10~15℃的季節或地區生長最好。
2.光照、水分及土壤營養
抱子甘藍屬長日照植物,但對光照要求不甚嚴格。光照充足時植株生長旺盛,小芽球堅實而大。在芽球形成期如遇高溫和強光,則不利于芽球的形成。整個生長期喜濕潤,但不宜過濕以免影響抱子甘藍的生長。抱子甘藍的種植需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的壤土或沙壤土上。抱子甘藍生長過程中氮鱗鉀不可缺少,尤對氮肥的需要量較多,其適宜的pH值為5.5~6.8。
(四)栽培技術
1. 栽培季節與栽培方式
北京地區春季露地栽培要用早熟品種,2月上旬保護地育苗,3月下旬至4月初定植于露地,6月下旬收獲完畢。秋季于6月中上旬育苗,早熟矮生種于7月下旬定植,10~11月收獲;高生早熟種則于8月上旬定植露地,10月下旬始收至11月上旬,于嚴冬前帶土坨挖起,移栽于保護地,繼續收獲至第二年3月。
2. 育苗
抱子甘藍多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這樣既可以大量的節省用種量,也能縮短作物在田間占地的時間。育苗需注意選擇適宜的品種,培育健壯的苗。
(1)品種的選擇
應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條件和既有的農業設施和市場需要,選擇適宜的品種。根據多年的實踐,北京地區春季栽培宜選定植后約90~100天能成熟的早熟品種,如美國的王子、荷蘭的科侖內、多拉米克、日本的早生子持、長岡交配早生子持等。
(2)用種量
抱子甘藍種子千粒重4克左右,畝用種量為10~15克,每畝定植2000株。
(3)播種期
根據栽培季節而定,一般苗齡40天左右,幼苗5~6片真葉時定植。早春氣溫低時苗齡會延長。
(4)育苗方法
最好采用穴盤育苗或營養缽育苗,精量播種,一次成苗。春季用72孔穴盤,夏秋季可用128孔穴盤。基質用草炭1份加蛭石1份,或草炭、蛭石、廢菇料各1份,覆蓋料一律用蛭石,每立方米基質加入1.2公斤尿素和1.2公斤磷酸二氫鉀,肥料與基質混拌均勻后備用。若用128孔苗盤每畝需用16盤,基質0.06立方米;用72孔苗盤則需28~29個,基質0.14立方米。
播種前需檢測發芽率。穴盤育苗采用精量播種,種子發芽率應大于90%以上,用溫湯浸種法浸泡處理種子后播種。每穴放種子1~2粒,覆蛭石后約1厘米。覆蓋完畢后將苗盤噴透水,以水分從穴盤底孔滴出為宜,使基質最大持水量達到200%以上。出苗后及時查苗補缺。
(5)苗期管理
溫度:早春育苗要注意保溫,控制在20~25℃的溫度下,齊苗后注意放風。夏季育苗要防高溫。 60%~65%。3葉1心后,結合噴水進行1~2次葉面噴肥。
如果用苗床育苗,一般需二次成苗。苗床要選擇通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塊,每畝大田用種量20~25克,播種面積約4平方米,播種后淺覆土。夏秋季育苗,播種后要用黑色遮陽網在床面直接覆蓋,再澆透水,保持濕潤。種子開始出苗后及時撤去遮陽網,降溫防雨。高溫炎熱的晴天要日蓋晚揭,小苗2~3片真葉時,分苗一次約需苗床10~13平方米。
3. 定植
(1)整地、施肥、做畦
抱子甘藍生長期長,植株高大,種植的田塊要早耕、深耕、曬垡,施入充足的有機肥。每畝施入腐熟的有機肥3 000~5 000公斤、復合肥50公斤。耕耘整平后做畦,畦的形式要根據土質、季節、品種等情況而定。如地勢高,排灌方便的沙壤土地區,可開淺溝或平畦栽培;如果土質粘重、地下水位高、易積水或雨水多的地區,則宜做高畦或跑水的平畦。
(2)定植密度
早熟品種可做1.2米寬的畦種雙行,株距50厘米,畝植2 000株 。高生種每畦種1行,畝栽1 200株,早期行間可間套作短期蔬菜,如櫻桃蘿卜、油菜等。
(3)栽種
用穴盤或營養土方培育的苗,傷根少或不傷根,定植后成活率可達100%。如果是用苗床育的苗,定植前一天要把苗地澆透水,次日帶上土坨起苗,起苗后當天定植完畢。北京地區春季露地栽培,要用粗壯大苗,覆蓋地膜后按株距打孔栽種,或栽植后澆足定根水,然后用竹片架設小拱棚保濕,這樣能早緩苗,植株生長快,在夏季高溫之前已結成小葉球,減少葉球松散率。
4. 定植后的田間管理
(1)水肥的管理
幼苗定植后要經常澆灌水,以保證小苗生長對水分的需要。尤其是秋茬栽培,正是炎熱高溫季節,水的管理更顯得重要。灌溉可以改良田間小氣候,能起降溫作用,減少蚜蟲及病毒病的發生。定植后4~5天,結合澆水,點施提苗肥,每畝用尿素約5公斤,以促苗快長。第二次追肥可在定植后1個月左右,以后在小芽球膨大期以及小葉球始收期分別再追肥一次,每次每畝用尿素10~15公斤,或用農家經腐熟的稀肥追施。植株生長的中期,水分管理以見干見濕為原則。當下部小葉球開始形成時,又要經常灌溉,使土壤保持充分的水分。雨天要及時排水。
(2)中耕松土、除草
每次灌水施肥后要進行中耕松土、除草,并結合中耕進行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3)整枝
當抱子甘藍的植株莖桿中部形成小葉球時,即要將下部老葉、黃葉摘去,以利于通風透光,促進小葉球發育,也便于將來小葉球的采收。隨著下部芽球的逐漸膨大,還需將芽球旁邊的葉片從葉柄基部摘掉,因葉柄會擠壓芽球,使之變形變扁。在氣溫較高時,植株下部的腋芽不能形成小葉球,或已變成松散的葉球,也應及早摘除,以免消耗養分或成為蚜蟲藏身之處。同時要根據具體情況到一定時候摘去頂芽,以減少養分的消耗,使下部芽球生長充實。一般矮生品種不需摘頂芽。摘芽時間看需要而定。北京地區秋栽抱子甘藍,10月中下旬始收后,氣溫已逐漸下降,冬前需移植保護地假植,使之繼續生長,陸續收獲,可不在露地打頂,以便抱子甘藍多生葉,結更多的小葉球,增加產量。
(4)假植
北京郊區露地秋栽抱子甘藍,大多數品種剛開始采收氣溫便逐漸下降,為延續采收,要假植于大棚或日光溫室,應在立冬前完成。要帶土坨假植,開溝種,株行距30厘米×50厘米,畝植4 000株。大棚內假植,冬季要用雙層膜覆蓋,從11月收獲至第二年2月底。在日光溫室假植則要注意放風,白天溫度控制在15℃左右,夜間在5℃左右。
(5)病蟲害防治
抱子甘藍的病蟲害與結球甘藍相同,所以不宜與甘藍類作物重茬,主要病害有黑腐病、根朽病、菌核病、霜霉病、軟腐病、黑斑病和立枯病等。要進行綜合防治,如選用抗病品種、從無病植株采種、避免與十字花科蔬菜連作、適期播種、發現病苗及時拔除并結合藥劑防治。防治病害的農藥有代森鋅、百菌清、波爾多液等殺菌劑。在華北,9月份是黑腐病容易發生的時期,幼苗染病后子葉和心葉變黑且枯萎,成株葉片多發生于葉緣部位,呈“V”字型黃褐色病斑,病斑邊緣淡黃色,嚴重時葉緣多處受害至全葉枯死。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宜每隔7~10天噴藥一次預防。抱子甘藍的蟲害主要有菜粉蝶、菜蛾、菜蚜、甘藍夜蛾、菜螟蟲等。特別要注意防治蚜蟲的危害,要及早治療,因蚜蟲侵入小葉球后難以清洗,嚴重地影響產品質量和產量,并傳播病毒病。
5. 保護地栽培
(1)秋大棚栽培
在華北地區秋季利用大棚栽培,不僅能利用大棚遮擋強烈的陽光,還能防止暴雨的襲擊,沒有風吹雨澇的風險,秋末冬初能保溫,為抱子甘藍的生長提供更長的生長期,一次栽培成功,比露地栽培的條件優越,產量也較高。根據大棚的特點,可將抱子甘藍的播種期提前到6月的上旬,為防止高溫影響抱子甘藍的生長,宜在大棚內安裝微噴以利于降溫。用大棚栽培不需要考慮風雨的襲擊,故可以開溝定植,可以不培土,摘頂芽的工作可推遲到10月下旬,使葉芽的芽數增加。
大棚栽培要注意鈣的補給,因為抱子甘藍需鈣量較大。在用微噴灌溉時,常造成棚內土壤含鹽量高,影響抱子甘藍對鈣的吸收。解決的方法是在高溫期過后,改微噴為溝灌,灌水量要大,并葉面噴施0.3%的磷酸鈣,或0.3%~0.5%的氯化鈣,一周一次,連噴3~4次。其它管理可參照露地栽培進行。
(2)節能日光溫室栽培
節能日光溫室在秋冬春季能提供抱子甘藍更適宜的生長條件、更長的生長時間,會獲得更好的產量和優質的產品。播種期由7~10月均可。使用品種除選用早熟品種外,還可用中熟品種栽培,摘頂芽的時間可根據具體情況和栽培條件進行,追肥的次數要增加,以防后期缺肥。收獲期從11月收至第二年6月。
6. 采收及貯藏
(1)采收
抱子甘藍各葉腋所生的小葉球,是由下而上逐漸形成,成熟的小葉球包裹緊實,外觀發亮。早熟種定植后90~110天開始收獲,晚熟品種需120~150天始收。每株可收40~100個,畝產量1 000~1 200公斤。
(2)貯藏保鮮
將采收的小葉球用打了小孔的保鮮膜包裝,每0.5~1公斤裝一袋,外用紙箱盛裝放于0.95%~100%相對濕度下,可貯存2個月。經速凍處理后可冷藏1年,仍能保持新鮮的品質。
7. 采種
在秋播的抱子甘藍中,選擇生長適應性強、小葉球多而整齊一致的植株,不摘頂芽,待小葉球收獲完畢后,集中種植于采種圃。采種圃要設在日光節能溫室中,冬季要經常放風,使溫度處于1~5℃范圍內。春季氣溫轉暖時,把溫室裙部塑料薄膜拆下,換上防蚜紗網,抽薹后進行蕾期授粉。6月中旬種子成熟即行收獲,并于秋季播種栽培。若群體整齊,無雜異株,小葉球保持優良性狀時,可再選擇單株作種株,株系間異花授粉,擴大繁殖。
(五)食用方法
抱子甘藍小葉球的食用方法很多,可清炒、清燒、涼拌、做湯料、火鍋配菜、泡菜、腌漬等。最簡便的食法是將洗凈的小葉球用小刀在葉球的基部割成“—”或“+”字,切割的深度約為小葉球的1/3,然后放在已加少量鹽的沸水中煮3~7分鐘,撈起后瀝去余水,澆上各自喜愛的調料,如黃油、奶油、生抽醬油和蠔油,或肉汁等拌勻,即成小包菜色拉,也可以用高湯煮熟直接食用,外觀碧綠誘人,風味獨特,是特菜中的名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