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劉寄奴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4-14 21:30:10 

北劉寄奴為較常用中藥。商品稱北劉寄奴(北方地區)或金鐘茵陳(南方地區),為玄參科植物陰行草的干燥全草。 
北劉寄奴(陰行草)Herba siphonostegiae主產于東北、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此外,山西、陜西、安徽等省也產。銷東北、華北、西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福建、湖北、貴州等地區。
[歷史]
北方地區以陰行草作為劉寄奴使用,本草書上并無記載。陰行草之名見于《植物名實圖考》,據載:"陰行草產南安(今江西南康西南)。叢生,莖硬有節,褐黑色,有微刺,細葉,花苞似小罌上有歧,瓣如金櫻子形而深綠。開小黃花,略似豆花,氣味苦寒。………湖南岳麓亦有之,土呼黃花茵陳,其莖葉頗似蒿,故名………陰行、茵陳,南言無別,宋《圖經本草》謂茵陳有數種,此又其一也,滇南謂之金鐘茵陳,既肖其尖形,亦聞名易曉。主利小便,療胃中濕,痰熱發黃,或周身黃腫,與茵陳主療同,其嫩葉綠脆,似亦可茹"。從以上記述并結合植物附圖看,即是現時所用的陰行草。《救荒本草》所載"野山姜"的植物附圖,與陰行草也相類似。但功效并不同于劉寄奴。只是北方地區慣用罷了。
[原植物]
陰行草 別名:除毒草(吉林),五毒草、風吹草、隨風草(遼寧),劉寄奴(東北、山東),罐兒茶(河北),山芝麻(山東),靈茵陳、吊鐘草(江蘇),山茵陳、角茵陳、山天芝麻(浙江),兔麻油(福建),黃花茵陳、土茵陳(湖南),土茵陳草(廣西),金鐘茵陳(云南)。
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 -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一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全株密被柔毛,間生具柄的腺毛;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小枝通常對生。葉具短柄,1~2次羽狀細裂,生于莖中下部的葉常對生,上部的葉漸趨互生,第一次裂片4~5對,頂端裂片邊緣常呈不整齊的齒狀缺刻,基部狹窄,下延成窄翼狀軸翅,兩側裂片呈線狀披針形,長約8mm,寬約1mm,先端尖,全緣,第二次裂片1~2對,短窄線形,長1~2mm,葉兩面及邊緣被褐色柔毛及腺毛。花生于枝頂,密集成穗形的總狀花序,花無柄或具短柄;小苞片2,披針形,長約4mm,全緣;花萼膜質,長筒狀紡錘形,長10~14mm,外具10條棱,沿棱上有短柔毛,萼筒先端5裂,裂片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長3~4mm,寬約1mm;花冠黃色,唇形,伸出花萼外,上唇兜狀,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兩側裂片較小,裂片尖端中央有小舌狀突起,兩旁有半月形隆起,花冠筒上部內面及喉部有短柔毛,外面被柔毛;雄蕊4,2強,藏于花冠筒上唇內,前雄蕊長于后雄蕊,花絲上半部與花筒合生;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細長而微彎,伸出上唇外,柱頭圓形。朔果狹長橢圓形或線形,長約15cm,寬約3mm,表面黑褐色,熟時室背開裂,內有多數種子。種子細小,卵形至卵狀菱形,兩端短小,表面褐色,具縱肋數條和皺紋。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樹下、荒地或丘陵草叢中。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陜西、甘肅、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
[采制]
北劉寄奴(陰行草)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雜質,曬干。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多扎成30~50cm的束。莖略呈方柱形,分枝對生,有環形的葉柄殘痕,表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紫棕色,有縱溝及細縱紋,被灰色柔毛;節明顯,略膨大;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帶綠色,骨部寬廣,類白色,中空。葉對生,多破碎而不完整,完整葉片常皺縮、卷曲,展平后呈卵圓形,灰綠色,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皆有白色柔毛,尤以葉脈處為多,主脈三出。在莖頂或葉腋間有時可見黃色的頭狀花序,總苞片匙形,總苞上可見點狀的腺毛。氣微,味微苦。
以葉多。枝嫩,色深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葉片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均波狀彎曲;下表皮細胞較小,密布氣孔,不等式;上下表面均有毛茸。非腺毛由1~3⑹個細胞組成,長57~277μm,毛茸基部由1~2個細胞組成;在葉緣另有2~5個細胞組成的彎曲而粗的非腺毛,頂端細胞錐形;在主脈處有雙細胞頭,二個細胞柄組成的腺毛,長46~86μm,腺頭細胞長23~38μm。
北劉寄奴
1.葉上表面表面觀(×250) 2.葉下表面表面觀(×250)
3.葉主脈橫切面(×250) 4.葉綠彎曲非腺毛(×250) 5.莖橫切面觀(×38)
莖(直徑1.4mm)橫切面:最外層表皮細胞1列,有眾多的非腺毛;皮層窄,由2~4列細胞組成;中柱鞘纖維成環狀,韌皮部窄,木質部較寬,十余列,由導管、木纖維組成,射線細胞單列,髓薄壁細胞排列緊密,有的細胞具細密的壁孔。見上圖: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醚50ml,于60℃回流20分鐘,濾過。經乙醚提取過的藥渣,揮盡乙醚后,再加甲醇30ml,加熱回流1小時,乘熱濾過,甲醇提取液濃縮至3ml。
1.取甲醇提取液1ml,加濃鹽酸4~5滴和少量鎂粉,在沸水浴中加熱3分鐘,顯櫻桃紅色。(檢查黃酮及其甙類)
2. 取甲醇提取液1ml,,于蒸發皿中蒸干,在紫外光燈下(365~245nm)顯紅棕色;再加入硼酸的飽和丙酮溶液和10%枸櫞酸丙酮溶液各1ml,揮干溶劑后,殘渣在紫外光燈下顯亮黃色熒光。(檢查黃酮及其甙類)
[性味及功效]
味苦,性溫。有破血通經,斂瘡消腫的功能。用于經閉癥瘕,產后瘀血,跌打損傷,金瘡出血,水火燙傷,癰腫。用量5~1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孕婦不宜服。
[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本品在江蘇、浙江、湖南等地區,民間有靈茵陳、黃花茵陳、金鐘茵陳等稱,有清熱利濕之功效,民間用以治療黃疸型肝炎。

北劉寄奴(陰行草)Herba siphonostegiae主產于東北、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此外,山西、陜西、安徽等省也產。銷東北、華北、西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福建、湖北、貴州等地區。
[歷史]
北方地區以陰行草作為劉寄奴使用,本草書上并無記載。陰行草之名見于《植物名實圖考》,據載:"陰行草產南安(今江西南康西南)。叢生,莖硬有節,褐黑色,有微刺,細葉,花苞似小罌上有歧,瓣如金櫻子形而深綠。開小黃花,略似豆花,氣味苦寒。………湖南岳麓亦有之,土呼黃花茵陳,其莖葉頗似蒿,故名………陰行、茵陳,南言無別,宋《圖經本草》謂茵陳有數種,此又其一也,滇南謂之金鐘茵陳,既肖其尖形,亦聞名易曉。主利小便,療胃中濕,痰熱發黃,或周身黃腫,與茵陳主療同,其嫩葉綠脆,似亦可茹"。從以上記述并結合植物附圖看,即是現時所用的陰行草。《救荒本草》所載"野山姜"的植物附圖,與陰行草也相類似。但功效并不同于劉寄奴。只是北方地區慣用罷了。
[原植物]
陰行草 別名:除毒草(吉林),五毒草、風吹草、隨風草(遼寧),劉寄奴(東北、山東),罐兒茶(河北),山芝麻(山東),靈茵陳、吊鐘草(江蘇),山茵陳、角茵陳、山天芝麻(浙江),兔麻油(福建),黃花茵陳、土茵陳(湖南),土茵陳草(廣西),金鐘茵陳(云南)。
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 -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一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全株密被柔毛,間生具柄的腺毛;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小枝通常對生。葉具短柄,1~2次羽狀細裂,生于莖中下部的葉常對生,上部的葉漸趨互生,第一次裂片4~5對,頂端裂片邊緣常呈不整齊的齒狀缺刻,基部狹窄,下延成窄翼狀軸翅,兩側裂片呈線狀披針形,長約8mm,寬約1mm,先端尖,全緣,第二次裂片1~2對,短窄線形,長1~2mm,葉兩面及邊緣被褐色柔毛及腺毛。花生于枝頂,密集成穗形的總狀花序,花無柄或具短柄;小苞片2,披針形,長約4mm,全緣;花萼膜質,長筒狀紡錘形,長10~14mm,外具10條棱,沿棱上有短柔毛,萼筒先端5裂,裂片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長3~4mm,寬約1mm;花冠黃色,唇形,伸出花萼外,上唇兜狀,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兩側裂片較小,裂片尖端中央有小舌狀突起,兩旁有半月形隆起,花冠筒上部內面及喉部有短柔毛,外面被柔毛;雄蕊4,2強,藏于花冠筒上唇內,前雄蕊長于后雄蕊,花絲上半部與花筒合生;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細長而微彎,伸出上唇外,柱頭圓形。朔果狹長橢圓形或線形,長約15cm,寬約3mm,表面黑褐色,熟時室背開裂,內有多數種子。種子細小,卵形至卵狀菱形,兩端短小,表面褐色,具縱肋數條和皺紋。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樹下、荒地或丘陵草叢中。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陜西、甘肅、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
[采制]
北劉寄奴(陰行草)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雜質,曬干。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多扎成30~50cm的束。莖略呈方柱形,分枝對生,有環形的葉柄殘痕,表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紫棕色,有縱溝及細縱紋,被灰色柔毛;節明顯,略膨大;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帶綠色,骨部寬廣,類白色,中空。葉對生,多破碎而不完整,完整葉片常皺縮、卷曲,展平后呈卵圓形,灰綠色,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皆有白色柔毛,尤以葉脈處為多,主脈三出。在莖頂或葉腋間有時可見黃色的頭狀花序,總苞片匙形,總苞上可見點狀的腺毛。氣微,味微苦。
以葉多。枝嫩,色深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葉片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均波狀彎曲;下表皮細胞較小,密布氣孔,不等式;上下表面均有毛茸。非腺毛由1~3⑹個細胞組成,長57~277μm,毛茸基部由1~2個細胞組成;在葉緣另有2~5個細胞組成的彎曲而粗的非腺毛,頂端細胞錐形;在主脈處有雙細胞頭,二個細胞柄組成的腺毛,長46~86μm,腺頭細胞長23~38μm。
北劉寄奴
1.葉上表面表面觀(×250) 2.葉下表面表面觀(×250)
3.葉主脈橫切面(×250) 4.葉綠彎曲非腺毛(×250) 5.莖橫切面觀(×38)
莖(直徑1.4mm)橫切面:最外層表皮細胞1列,有眾多的非腺毛;皮層窄,由2~4列細胞組成;中柱鞘纖維成環狀,韌皮部窄,木質部較寬,十余列,由導管、木纖維組成,射線細胞單列,髓薄壁細胞排列緊密,有的細胞具細密的壁孔。見上圖: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醚50ml,于60℃回流20分鐘,濾過。經乙醚提取過的藥渣,揮盡乙醚后,再加甲醇30ml,加熱回流1小時,乘熱濾過,甲醇提取液濃縮至3ml。
1.取甲醇提取液1ml,加濃鹽酸4~5滴和少量鎂粉,在沸水浴中加熱3分鐘,顯櫻桃紅色。(檢查黃酮及其甙類)
2. 取甲醇提取液1ml,,于蒸發皿中蒸干,在紫外光燈下(365~245nm)顯紅棕色;再加入硼酸的飽和丙酮溶液和10%枸櫞酸丙酮溶液各1ml,揮干溶劑后,殘渣在紫外光燈下顯亮黃色熒光。(檢查黃酮及其甙類)
[性味及功效]
味苦,性溫。有破血通經,斂瘡消腫的功能。用于經閉癥瘕,產后瘀血,跌打損傷,金瘡出血,水火燙傷,癰腫。用量5~1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孕婦不宜服。
[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本品在江蘇、浙江、湖南等地區,民間有靈茵陳、黃花茵陳、金鐘茵陳等稱,有清熱利濕之功效,民間用以治療黃疸型肝炎。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