蓽澄茄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4-14 20:34:03 

[俗名]山雞椒、畢茄、野胡椒。
[性味]性溫,味辛。
[功效]溫暖脾腎,健胃消食,屬芳香開胃性調味品。
[宜食]適宜食積氣脹,胃寒冷痛,反胃嘔吐,不思飲食,腸鳴腹瀉之人作為調料食用;也適宜阿米巴痢疾患者食用。有臨床報道單用蓽澄茄子研細放入空心膠囊內,每次1克,隔2小時1次,每日4次,連食3-5天。共治60例,僅4例無效。
《本草綱目》:“暖脾胃,止嘔吐噦逆。”《本草述鉤元》:“蓽澄茄,溫益脾胃,令人能食。”《本草撮要》:“蓽澄茄得白豆蔻治噎食不納,得高良姜治寒呃。”
[忌食]對陰虛火旺之人忌食;干燥綜合征,結核病,糖尿病者忌食。
《本經逢原》:“陰虛血分有熱,發熱咳嗽禁用。”
[按語]食用、中藥蓽澄茄實為兩個品種,一是胡椒科植物蓽澄茄的果實,二為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前者主產于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地;后者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蓽澄茄的主要成分為揮發油、蓽澄茄素、樹脂、蓽澄茄酸、脂肪油、淀粉、樹膠、色素、蓽澄茄腦、蓽澄茄內酯等。山雞椒則含揮發油、脂肪油,揮發油為檸檬酸、甲基庚烯酮,脂肪油中含不皂化物。
【英文名】 FRUCTUS LITSEAE
【別名】山蒼子、山雞椒、山香椒、山香根、豆豉姜、木姜子[海南]
【來源】本品為樟科木姜子屬植物山雞椒 Litsea cubeba (Lour.) Pers.[L. citrata Blume],以果實(蓽澄茄)、根及葉。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根、葉全年可采,除去雜質,曬干。
【源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全體無毛,有強烈姜香。根圓錐形,灰白色。莖皮灰褐色,小枝細長,幼時被短毛。葉互生,葉柄長達1厘米,長圓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上面亮綠色,下面灰綠色,幼時被毛,后無毛。春季先葉開淡黃色小花。果球形如黃豆大,香辣,成熟時黑色,基部有6齒狀宿存花被。
【性狀】本品呈類球形,直徑4~6mm。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網狀皺紋。基部偶有宿萼及細果梗。除去外皮可見硬脆的果核,種子1,子葉2,黃棕色,富油性。氣芳香,味稍辣而微苦。
【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根:用于胃寒嘔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郁滯,小便渾濁。葉:外用治癰癤腫痛,乳腺炎,蟲蛇咬傷,預防蚊蟲叮咬。子:感冒頭痛,消化不良,胃痛。
【用法用量】 1.5~3g;子:1~3錢葉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性味]性溫,味辛。
[功效]溫暖脾腎,健胃消食,屬芳香開胃性調味品。
[宜食]適宜食積氣脹,胃寒冷痛,反胃嘔吐,不思飲食,腸鳴腹瀉之人作為調料食用;也適宜阿米巴痢疾患者食用。有臨床報道單用蓽澄茄子研細放入空心膠囊內,每次1克,隔2小時1次,每日4次,連食3-5天。共治60例,僅4例無效。
《本草綱目》:“暖脾胃,止嘔吐噦逆。”《本草述鉤元》:“蓽澄茄,溫益脾胃,令人能食。”《本草撮要》:“蓽澄茄得白豆蔻治噎食不納,得高良姜治寒呃。”
[忌食]對陰虛火旺之人忌食;干燥綜合征,結核病,糖尿病者忌食。
《本經逢原》:“陰虛血分有熱,發熱咳嗽禁用。”
[按語]食用、中藥蓽澄茄實為兩個品種,一是胡椒科植物蓽澄茄的果實,二為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前者主產于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地;后者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蓽澄茄的主要成分為揮發油、蓽澄茄素、樹脂、蓽澄茄酸、脂肪油、淀粉、樹膠、色素、蓽澄茄腦、蓽澄茄內酯等。山雞椒則含揮發油、脂肪油,揮發油為檸檬酸、甲基庚烯酮,脂肪油中含不皂化物。
【英文名】 FRUCTUS LITSEAE
【別名】山蒼子、山雞椒、山香椒、山香根、豆豉姜、木姜子[海南]
【來源】本品為樟科木姜子屬植物山雞椒 Litsea cubeba (Lour.) Pers.[L. citrata Blume],以果實(蓽澄茄)、根及葉。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根、葉全年可采,除去雜質,曬干。
【源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全體無毛,有強烈姜香。根圓錐形,灰白色。莖皮灰褐色,小枝細長,幼時被短毛。葉互生,葉柄長達1厘米,長圓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上面亮綠色,下面灰綠色,幼時被毛,后無毛。春季先葉開淡黃色小花。果球形如黃豆大,香辣,成熟時黑色,基部有6齒狀宿存花被。
【性狀】本品呈類球形,直徑4~6mm。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網狀皺紋。基部偶有宿萼及細果梗。除去外皮可見硬脆的果核,種子1,子葉2,黃棕色,富油性。氣芳香,味稍辣而微苦。
【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根:用于胃寒嘔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郁滯,小便渾濁。葉:外用治癰癤腫痛,乳腺炎,蟲蛇咬傷,預防蚊蟲叮咬。子:感冒頭痛,消化不良,胃痛。
【用法用量】 1.5~3g;子:1~3錢葉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山蒼籽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