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7-4-9 22:46:36 

海螺,古稱貝、蠡。是藏、蒙古、滿、納西、傣、京、漢等族唇振氣鳴樂器。藏語稱董、措 董、董嘎爾。蒙古族稱凍思。傣語稱海三。漢語稱梵貝、法螺、螺號、玉螺、玉蠡等。流行 于佛教寺院和全國各地,尤以西藏、內(nèi)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肅、廣東、廣西、福建 、遼寧、吉林等省區(qū)最為盛行。
歷史悠久,自古為佛教法器之一。源于印度、東南亞諸國,隨佛教傳入我國。佛教經(jīng)典多有 記載,鳩摩羅什(343年—413年)譯《妙法蓮花經(jīng)》卷一中提到“吹大法螺”,方便品中有: “若 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yǎng)”。求那跋陀 羅(394年—468年)譯《大法鼓經(jīng)》上卷也有:“吹大法蠡。”佛教傳入西藏后,在寺院中即 使用 了海螺。南北朝時,海螺已在我國北方民間廣泛流傳,北魏時期(386年—534年)云崗石窟雕 刻中 已有吹螺的伎樂形像。隋唐時期,海螺用于九、十部樂的西涼、龜茲、天竺、扶南、高麗諸 樂中。《舊唐書·音樂志》載:“貝,蠡也,容可數(shù)升,并吹之以節(jié)樂,亦出南蠻。”唐貞 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南方驃國(今緬甸)所獻樂器有玉螺,所獻樂曲大都與佛教有密切關(guān) 系。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驃國樂》詩中有:“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之句。宋 代陳《樂書》“梵貝”條有:“貝,蠡之大者也。今之梵樂用之以和銅鈸,釋氏所謂法螺 。”明代 王圻《三才圖會》:“即以螺之大者,吹作波之音,蓋仿佛于笳而為之者。”海螺除在 佛教寺院用作法器外,還用于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軍事、勞動和娛樂生活中。據(jù)西藏古代文獻 記載,當(dāng)筒欽尚未出現(xiàn)以前,在藏傳佛教寺院中是以法螺為主要吹奏樂器的,后來,筒欽便 取代了法螺的地位。近代,海螺在佛教寺院中,僅用于誦經(jīng)間歇時演奏和羌姆表演。
【別名】瓷螺、交螺、海窩窩、海牛牛
【來源】骨螺科動物紅螺Rapana thomasiana Crosse的貝殼。洗凈曬干。
【性味歸經(jīng)】甘,寒。
【功能主治】制酸,化痰,軟堅,止痙。用于胃痛,吐酸,淋巴結(jié)結(jié)核,手足拘攣。
【用法用量】 1~3錢,研粉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現(xiàn)代海螺采用海水中天然長成的大海螺殼制作(圖135),螺殼呈螺旋狀。大小不一, 一般全長2 5厘米~33厘米。多選用顏色清白或有花條紋的海螺為佳,磨穿螺尖作吹嘴,并將吹嘴做成 圓錐 形或直筒形,外徑2厘米~3厘米,中心吹孔較細,孔徑只有1厘米,有的在螺的兩端鉆孔、 穿以 細皮繩,平時不吹奏時可斜掛于胸前或腋下。海螺裝飾較為精美,一般多鑲嵌銅或銀片為飾 ,顯得分外莊重和美觀。不僅制成金屬吹嘴,在螺身中部至螺口也鑲以銅或銀片,制成翅形 的裝飾物,在翅尾還綴有圓環(huán),系以絲穗或彩綢為飾。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珍藏的一支銀翅法 螺,全長57.7厘米,翅長38.2厘米、翅寬23厘米,吹嘴長11厘米、直徑4.2厘米、 孔徑1.8厘米,堪稱法螺之最。西藏薩迦縣薩迦寺珍藏有一支完好的元代海螺,相 傳為元代皇帝欽賜。北京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海螺多支,螺體多 為白色,帶有棕色、 黃色條紋或斑紋,全長30厘米左右,螺口為不規(guī)則橢圓形,長徑14厘米~16厘米、短徑4厘 米~11厘 米。其中有一支極為珍貴的清代貝,全長35厘米,為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所制,取天 然 生長的清白色海螺,鑲嵌以銅制吹嘴,螺身鑲嵌翅形銅片為飾,一面鏤刻精美花紋,一面刻 有“乾隆御制”四字。這些海螺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吹奏時,左手持握螺口,兩唇緊貼吹嘴送氣,發(fā)音作嗚嗚聲。每支海螺可發(fā)出一個基本穩(wěn)定 的長音,因螺身大小不同,發(fā)出的音高也各異,一般在小字組至小字一組之間。海螺的音色 與螺紋的粗細和多少有直接關(guān)系,一般說來,螺紋細、少者音色較明亮,反之音色較深厚。 除作為法器用于佛教寺院外,在藏區(qū)尼姑庵里,要用吹貝祭奠死者。漢族地區(qū)也廣為流傳, 在浙東民間器樂合奏舟山鑼鼓中,海螺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在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地 區(qū),民間常以吹奏海螺召集群眾聚會。
油爆海螺
[主料輔料]
鮮海螺肉 250克 清湯 .50克 蔥 20克 醋 25克 菜心 .30克 胡椒粉 1克 精鹽 .4克 熟豬油 50克 蒜 10克 (耗100克)紹酒 .15克 濕淀粉 25克 味精 .3克 水發(fā)木耳 15克
【菜系:山東菜,魯菜】

[烹制方法]
1.鮮海螺肉用精鹽、醋搓出粘液,用清水漂洗干凈,用刀片成0.1厘米厚的薄片,用開水永過,撈出控凈水分備用。
2.將蔥切成1厘米長的絲,蒜切片,木耳、菜心分別用開水悼一下,用精鹽、味精、紹酒、醋、胡椒粉、清湯、濕淀粉兌成滋水備用。
3.炒鍋內(nèi)加入熟豬油,用旺火燒至八九成熱時,將海螺肉下油一觸,迅速倒人漏勺內(nèi)控凈油。
4.炒鍋留底油,燒熟后下入蔥姜爆鍋,隨即倒入海螺肉、木耳、菜心及兌好的滋水,快速顛翻出盤即成。
[工藝關(guān)鍵]
1.鮮海螺肉用精鹽、醋搓制時,要輕輕揉搓不要將海螺肉搓碎。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可將海螺肉放在清水中浸泡一會,使其吸水漲大。
2.水焯、油觸的時間要短,以保證海螺肉質(zhì)的脆嫩,如時間過長則肉老,并且要控凈余油、水分。
3.芡汁熟后,要離開火口顛糊,迅速出勺。
〔風(fēng)味特點〕
1.“油爆海螺”是明清年間流行于登州、福山的傳流海味菜肴。山東沿海盛產(chǎn)海螺,以蓬菜沿海產(chǎn)的“香螺”為主。
2,“油爆海螺”是在山東傳統(tǒng)名菜油爆雙脆、油爆肚仁的基礎(chǔ)上沿續(xù)而來的。此菜色澤潔白,質(zhì)地脆嫩,熒包料,油包芡,烈油爆汁,食后盤內(nèi)元湯汁,只有一些油。
歷史悠久,自古為佛教法器之一。源于印度、東南亞諸國,隨佛教傳入我國。佛教經(jīng)典多有 記載,鳩摩羅什(343年—413年)譯《妙法蓮花經(jīng)》卷一中提到“吹大法螺”,方便品中有: “若 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yǎng)”。求那跋陀 羅(394年—468年)譯《大法鼓經(jīng)》上卷也有:“吹大法蠡。”佛教傳入西藏后,在寺院中即 使用 了海螺。南北朝時,海螺已在我國北方民間廣泛流傳,北魏時期(386年—534年)云崗石窟雕 刻中 已有吹螺的伎樂形像。隋唐時期,海螺用于九、十部樂的西涼、龜茲、天竺、扶南、高麗諸 樂中。《舊唐書·音樂志》載:“貝,蠡也,容可數(shù)升,并吹之以節(jié)樂,亦出南蠻。”唐貞 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南方驃國(今緬甸)所獻樂器有玉螺,所獻樂曲大都與佛教有密切關(guān) 系。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驃國樂》詩中有:“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之句。宋 代陳《樂書》“梵貝”條有:“貝,蠡之大者也。今之梵樂用之以和銅鈸,釋氏所謂法螺 。”明代 王圻《三才圖會》:“即以螺之大者,吹作波之音,蓋仿佛于笳而為之者。”海螺除在 佛教寺院用作法器外,還用于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軍事、勞動和娛樂生活中。據(jù)西藏古代文獻 記載,當(dāng)筒欽尚未出現(xiàn)以前,在藏傳佛教寺院中是以法螺為主要吹奏樂器的,后來,筒欽便 取代了法螺的地位。近代,海螺在佛教寺院中,僅用于誦經(jīng)間歇時演奏和羌姆表演。
【別名】瓷螺、交螺、海窩窩、海牛牛
【來源】骨螺科動物紅螺Rapana thomasiana Crosse的貝殼。洗凈曬干。
【性味歸經(jīng)】甘,寒。
【功能主治】制酸,化痰,軟堅,止痙。用于胃痛,吐酸,淋巴結(jié)結(jié)核,手足拘攣。
【用法用量】 1~3錢,研粉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現(xiàn)代海螺采用海水中天然長成的大海螺殼制作(圖135),螺殼呈螺旋狀。大小不一, 一般全長2 5厘米~33厘米。多選用顏色清白或有花條紋的海螺為佳,磨穿螺尖作吹嘴,并將吹嘴做成 圓錐 形或直筒形,外徑2厘米~3厘米,中心吹孔較細,孔徑只有1厘米,有的在螺的兩端鉆孔、 穿以 細皮繩,平時不吹奏時可斜掛于胸前或腋下。海螺裝飾較為精美,一般多鑲嵌銅或銀片為飾 ,顯得分外莊重和美觀。不僅制成金屬吹嘴,在螺身中部至螺口也鑲以銅或銀片,制成翅形 的裝飾物,在翅尾還綴有圓環(huán),系以絲穗或彩綢為飾。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珍藏的一支銀翅法 螺,全長57.7厘米,翅長38.2厘米、翅寬23厘米,吹嘴長11厘米、直徑4.2厘米、 孔徑1.8厘米,堪稱法螺之最。西藏薩迦縣薩迦寺珍藏有一支完好的元代海螺,相 傳為元代皇帝欽賜。北京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海螺多支,螺體多 為白色,帶有棕色、 黃色條紋或斑紋,全長30厘米左右,螺口為不規(guī)則橢圓形,長徑14厘米~16厘米、短徑4厘 米~11厘 米。其中有一支極為珍貴的清代貝,全長35厘米,為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所制,取天 然 生長的清白色海螺,鑲嵌以銅制吹嘴,螺身鑲嵌翅形銅片為飾,一面鏤刻精美花紋,一面刻 有“乾隆御制”四字。這些海螺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吹奏時,左手持握螺口,兩唇緊貼吹嘴送氣,發(fā)音作嗚嗚聲。每支海螺可發(fā)出一個基本穩(wěn)定 的長音,因螺身大小不同,發(fā)出的音高也各異,一般在小字組至小字一組之間。海螺的音色 與螺紋的粗細和多少有直接關(guān)系,一般說來,螺紋細、少者音色較明亮,反之音色較深厚。 除作為法器用于佛教寺院外,在藏區(qū)尼姑庵里,要用吹貝祭奠死者。漢族地區(qū)也廣為流傳, 在浙東民間器樂合奏舟山鑼鼓中,海螺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在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地 區(qū),民間常以吹奏海螺召集群眾聚會。
油爆海螺
[主料輔料]
鮮海螺肉 250克 清湯 .50克 蔥 20克 醋 25克 菜心 .30克 胡椒粉 1克 精鹽 .4克 熟豬油 50克 蒜 10克 (耗100克)紹酒 .15克 濕淀粉 25克 味精 .3克 水發(fā)木耳 15克
【菜系:山東菜,魯菜】

[烹制方法]
1.鮮海螺肉用精鹽、醋搓出粘液,用清水漂洗干凈,用刀片成0.1厘米厚的薄片,用開水永過,撈出控凈水分備用。
2.將蔥切成1厘米長的絲,蒜切片,木耳、菜心分別用開水悼一下,用精鹽、味精、紹酒、醋、胡椒粉、清湯、濕淀粉兌成滋水備用。
3.炒鍋內(nèi)加入熟豬油,用旺火燒至八九成熱時,將海螺肉下油一觸,迅速倒人漏勺內(nèi)控凈油。
4.炒鍋留底油,燒熟后下入蔥姜爆鍋,隨即倒入海螺肉、木耳、菜心及兌好的滋水,快速顛翻出盤即成。
[工藝關(guān)鍵]
1.鮮海螺肉用精鹽、醋搓制時,要輕輕揉搓不要將海螺肉搓碎。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可將海螺肉放在清水中浸泡一會,使其吸水漲大。
2.水焯、油觸的時間要短,以保證海螺肉質(zhì)的脆嫩,如時間過長則肉老,并且要控凈余油、水分。
3.芡汁熟后,要離開火口顛糊,迅速出勺。
〔風(fēng)味特點〕
1.“油爆海螺”是明清年間流行于登州、福山的傳流海味菜肴。山東沿海盛產(chǎn)海螺,以蓬菜沿海產(chǎn)的“香螺”為主。
2,“油爆海螺”是在山東傳統(tǒng)名菜油爆雙脆、油爆肚仁的基礎(chǔ)上沿續(xù)而來的。此菜色澤潔白,質(zhì)地脆嫩,熒包料,油包芡,烈油爆汁,食后盤內(nèi)元湯汁,只有一些油。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zé)任編輯:5jw
- 相關(guān)文章
-
沒有相關(guān)文章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nèi)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guān)!)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政策法規(guī)
- 醫(yī)學(xué)考試
- 醫(yī)藥資訊
- 結(jié)石研究
- 課題研究
- 培訓(xùn)教學(xué)
- 科技成果
- 歷代名醫(yī)
- 耳穴知識
- 中醫(yī)典故
- 中醫(yī)詞典
- 中醫(yī)診斷
- 中醫(yī)經(jīng)絡(luò)
- 中醫(yī)腧穴
- 中醫(yī)名方
- 中醫(yī)臨床
- 中醫(yī)保健
- 中醫(yī)養(yǎng)生
- 孕育保健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老年保健
- 嬰兒保健
- 新婚保健
- 藥膳食療
- 祖?zhèn)髅胤?/a>
- 民間偏方
- 中藥詳解
- 護理技術(shù)
- 草藥圖譜
- 人體圖譜
- 不孕不育
- 燒傷燙傷
- 祛病靈符
- 療疾手印
- 性學(xué)文獻
- 學(xué)術(shù)爭鳴
- 中醫(yī)教育
- 中醫(yī)特色
- 中醫(yī)歷史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y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y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yī)文化]葉天士學(xué)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y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fā)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yī)藥發(fā)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