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醫藥簡史
早在原始社會,藏族先民就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積累了一些極為原始的醫療衛生經驗。
據藏族史書記載,聶赤贊普在位時,他的心中存在一些疑慮的問題,包括盜賊、敵人、野牛,毒物和咒詛。當時,他的臣下集拉嘎瑪月德對他說:"可以用賠償的辦法來對付盜賊,用親友來對付敵人,用藥物來對付毒物,用禳解來對付咒詛"。這表明,在二三千年前的西藏地區,盡管當時的生產水平還十分落后,但人們已經掌握了一些藥物,用來治療中毒和其他病癥。這段時期估計是在由原始社會制度向私有制過度的時期。大約在這個階段,人們由圖騰崇拜而產生原始的宗教觀念,這是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一個進步。
高原上的原始宗教是本教。本教的教旨認為,世界可以分為三部分,即上、中、下三個世界,上界為天神所居,中界為念神,下界為龍神。本教徒為人們卜卦祈福,上觀天象、祀天神,下鎮鬼魔,還能預卜吉兇,為病人乞求神藥,息災送病,為死者營建墓穴。這種巫術與醫術混為一體的現象,表明醫術也有了一定的進步。例如從敦煌出土的藏文卷就有"人神不悅,引來魔怪、妖精、瘟疫、厲鬼等。國王與尚論生命危險,兇";還有"屬于'火土',身無病,生命平安,吉;……病人無須服藥能愈"。史料還表明,公元前1、2世紀的統治者鞏杰贊普也請本教巫師卜。"囊辛百脫堅以卜卦召福,祈神乞藥……楚辛百村堅息災送病……"。這表明本教徒確是用祈卜與醫藥合用的方法來為人治病的。
本教不僅相信多神,而且認為人體的疾病與"龍"神有關,認為一切疾病都來自"龍",這些"龍"能引致癩病、水皰、皰瘡、痘瘡、瘟疫、跛子、梅毒等,病種可多達400種以上,而引致這些病的"龍"也各不相同。
所有這些都表明,本教時期雖然醫藥知識很原始,也很樸素,而且帶有一些宗教和迷信的色彩,但卻已脫離了那種聽天由命、對疾病束手無策的被動局面;也表明醫藥是人們在生活、勞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與疾病斗爭的產物,而不是某些圣人、神仙的賜予。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對付疾病的手段也逐漸多了起來,第司·桑吉嘉措在《藏醫史》中記載:公元4世紀左右人們已經會用酥油汁涂抹傷口、結扎脈口以治療出血,而在學會用青稞釀酒以后,就利用酒糟治療外傷,還知道飲食的益處和害處。
在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地區之前,他的父親朗日松贊就已經開始吸收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包括醫藥知識。
《西藏王統記》和《紅史》都說:"朗日松贊(6世紀)時,從漢地(漢族居住地)傳來醫藥和歷算"?梢哉J為,從內地和鄰近國家吸收其他醫學體系的精華,促使藏醫學產生了飛躍。由此看來,藏醫在有史記載以前的一段漫長時間里,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醫療經驗,只是還沒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公元581年,藏王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諸部落,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西藏開始進入奴隸社會。松贊干布勵精圖治,建立自成體系的政治、軍事和法律體制,更重要的是創造了自己的文字,自此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使吐蕃文化產生了飛躍的發展。當時,吐蕃王朝正處在漢地、波斯、印度幾個古代文明國家和地區之間,必然受其文化的影響。
公元641年松贊干布向唐王朝請婚獲準,文成公主入藏。這不僅是藏漢兩個民族政治上的聯盟和修好,更是先進的中原文化向西傳播,對藏族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開端。藏漢史書對這一重大事件都有較多記載。《西藏王統記》提到:文成公主入藏時,隨帶"治四百零四種病的醫方百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學論著四種……"。這是吐蕃王朝首次大量接受漢醫學的記錄。這些醫著由漢族醫僧大天、藏族譯師達瑪郭夏譯成藏文《醫學大全》,這是已知藏醫學中第一部醫學專著,可惜已不復存世。
繼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贊干布向鄰近國家、地區以及內地請求再派醫生入藏,傳授醫學經驗和交流醫療技術。據第司·桑吉嘉措《藏醫史》記載,當時應邀入藏的有中國內地醫生亨文杭德、印度醫生巴拉達扎和大食醫生嘎林諾。三人各自把自己帶來的著作獻給藏王,其中有印度的《新酥油藥方》、大食的《雄雞、孔雀及鸚鵡治法》、漢地醫生的《大小漢地治法拾遺》。這些醫書都被譯成藏文。后來,三人又合著了一部綜合性的醫書,書名《無畏的武器》,全書共七卷,內容包括了三種不同來源的醫學。此書雖也相繼失傳,但它無疑對藏醫早期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關于《無畏的武器》一書的作者,近年來有學者從史學、語言學和音韻學的角度進行了考證,認為這三位人物并非真有其人,而是代表古印度醫學、西方古代醫學和漢族的中醫學等醫療體系的象征性人物,是僅次于《醫學大全》之后的最早藏醫典籍,也是最早綜合各國各族醫學內容的醫著,對古代藏醫學的形成影響深遠。
公元8世紀,藏王赤德祖贊(公元704~754在位)再次與唐王朝聯系,要求通婚。唐中宗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給藏王。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再次帶去大量醫著。這些醫著都被譯成藏文。后來,漢族醫僧摩河衍和藏族著名譯師毗盧遮那又綜合譯稿,編譯成一部既有外國及漢族地區醫學內容,又有藏族本民族醫療衛生經驗的綜合性醫書,書名《月王藥診》。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藏醫經典著作。
公元8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執政(754~797),他十分重視醫學,當時從內地禮聘漢族中醫馬哈金達高僧、沖姆地區的醫生比吉.占巴希拉哈,還有印度醫生達馬拉扎,這三人在當時被譽為"三神醫"。其中,占巴希拉哈曾任王室侍醫,他編撰的醫書計有《活體和尸體測量》《黃色比吉經函》《晶鑒續五十章》。對這些醫書,藏王十分重視,把它們統一命名為《王室養生保健經》,珍藏在王宮。
赤松德贊為了進一步發展藏區的醫學,又從全國各地和國外聘來9位名醫,他們是內地唐王朝的東松崗哇、馬哈巴拉、杭地巴達,天竺的先地嘎巴,克什米爾的古雅巴札,大食的哈拉先弟,吐谷渾的生多維欽,堆伯的卻瑪如孜和尼婆羅的達瑪希拉。這九位名醫各自勤于著作,并由藏王責成藏族譯師嘎瓦白茲和覺古·路伊堅贊把這些著作譯成藏文。這些著作主要包括生理解剖、各科病癥診治、草藥配方、治療技術等等。藏王甚為重視,稱之為《紫色王朝保健經函》。
為了進一步弘揚九太醫在藏區所傳播的醫學精神,學習和繼承他們的醫術,赤松德贊及其后的藏王又從全藏選擇了有培養前途的9名青少年。這9個人是切吉西波、烏巴卻桑、貝且列貢、宇陀·寧瑪元丹貢布、米涅茸杰、章狄給桑、涅巴曲桑、塔西達瑪、東巴杰給。后來,9個人均成為藏區名醫。其中尤以字陀·寧瑪元丹貢布最為杰出。他多次到內地以及印度、尼泊爾游學,廣泛吸收《醫學大全》《月王藥診》《黃色比告經函》等前代著作的精華,經過20多年的實踐,在公元8世紀末著成《四部醫典》,成為藏醫學史上最有影響的經典著作。此后的藏醫學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吐蕃時期實際上就是藏醫學的奠基時期。
不久,藏王赤松德贊患病,欲再次禮聘九太醫入藏。結果,只有東松崗哇一人應聘。他不僅治好了赤松德贊藏王的病,而且又帶進了不少新的醫書,深受赤松德贊贊賞,賜他為"塔西,東松崗哇",意為他的醫術等于四方三界中之佼佼者。藏王還賜給他宅第,定居在山南地區的雄和堆兩座莊園里,成為塔西家族的始祖。這一家族的后代多數是藏醫名醫。
公元9世紀上半葉,宗教和政治斗爭日趨劇烈。公元839年,藏王達磨即位,他大力反佛,滅佛寺及僧徒。不到3年,他被政敵所殺害,吐蕃王朝崩潰,并逐漸形成割據的局面,進入封建農奴制社會。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戰亂和分裂,佛教又再次興盛繁榮。
在隨后的300年間,王朝更迭頻繁,經歷了阿里王朝、薩迦王朝等,每一階段在醫學上都有一定成就。
阿里王朝時,從盂加拉迎請高僧阿狄夏入藏傳授佛法。他帶來大量佛經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醫學著作。如印度吠陀醫學的重要醫著《八支心要集》及其注釋本《月光》,從而進一步促進了藏印醫學的交流。
阿里王朝弘揚佛法的做法,在政治局勢逐漸穩定的情況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滅佛期間被埋藏的"伏藏"佛書,紛紛重新問世。其中特別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宇陀·寧瑪元丹貢布的《四部醫典》重見天日。
公元1012年,紅教的德敦·查巴旺西在桑耶寺烏茲經堂的瓶形殿柱內發現埋藏的《四部醫典》,使這部沉睡了200多年的醫著再度問世。從此,歷代醫家對該書不斷進行研究、注疏、增訂,并吸收藏醫以外的知識,使其內容大大豐富。其中以11世紀左右的宇陀·薩瑪元丹貢布的工作最為突出。宇陀·薩瑪是宇陀·寧瑪的第13代孫。他的最大功績在于對《四部醫典》做了十分詳盡的修訂、整理和補充,并根據該書的內容,編纂了一套《四部醫典》的詮釋,其中有些至今仍流傳于世。
薩迦王朝時西藏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八思巴統治西藏時期,昌狄家族的成員對藏醫學做出了不少貢獻。昌狄·班旦措吉所著《解剖明燈》和《藥物藍圖》,都繪有一些圖譜,這為其后繪制成套的"曼湯"打下了基礎。
公元14世紀中葉,山南地區帕摩竹王朝的建立,替代薩迦王朝統治了全藏。藏醫學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同的學派。其中以北派和南派為主要代表。
北派由著名藏醫強巴·南杰扎桑創立。他的知識廣博,除了對《四部醫典》進行詮釋的《所需所得》以外,還有一些其他著作。由于他生活在北方高原地帶,對常見病如風濕證有豐富的治療經驗,擅長應用溫熱藥物、艾灸及放血療法。
南方學派的出現較北派略晚一些,其代表人物是舒卡·年姆尼多吉。他對南方的草藥有獨特的研究心得,著有《草藥鑒別》、《草藥性味》、《草藥生態》。其后的南方學派重要醫家洛追給布對《四部醫典》也很有研究,著有《祖先口述》,此著作至今仍為醫家學習和研究《四部醫典》的重要參考書。
公元17世紀初,甘丹頗章王朝建立,這個王朝中比較有成就的是五世達賴(1617~1682),他十分重視發展科學,采取了一系列鼓勵發展醫學的政策和措施,使藏醫學得到較大的發展。
五世達賴對培養醫學人才比較重視,先后建立藏醫機構數處。如在拉薩北郊的哲蚌寺設立"醫學利眾寺",下令恢復日喀則的醫學校,招收優秀青年喇嘛學習《四部醫典》,培養優秀學者。
不久,五世達賴的攝政王第司·桑吉嘉措在拉薩設立"藥王山醫學利眾寺"。該寺由桑吉嘉措直接主持。他憑借其政治地位,廣泛研究歷代各注家的著作,并根據親身經驗,對《四部醫典》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特別對那些有爭議的、比較難懂的問題進行了通俗的注解和詮釋,于1686年完成巨著《四部醫典藍琉璃》,篇幅比原著增加一倍以上,內容通俗易懂,是《四部醫典》的標準注釋本。
這一時期,刻板和印刷的技術均已大大提高。桑吉嘉措在五世達賴的批準下,刻印了一大批藏醫的重要著作,如《四部醫典》扎湯版,洛追給布的《祖先口述》《新老宇陀傳記》《四部醫典藍琉璃》等許多著作。桑吉嘉措還根據《四部醫典藍琉璃》的內容,主持繪制了一整套藏醫彩色掛圖,用形象的圖畫把該書的內容通俗地表述出來,全套掛圖共79幅,這是世界醫學史上僅有的珍貴文物,受到國內外藏學界及藏醫界的特別重視。
這一時期的本草學著作是帝瑪·丹增彭措的《晶珠本草》,全書收載各類藥物2294種,涉及每一種藥物的形態、功用、產地、用法等內容,是藏醫藥史上影響最大的藥物學專著。
此外,這一時期藏醫藥在西藏以外的地區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如公元1711年,青海的塔爾寺便建立了"曼巴扎倉",此后,廣惠寺、夏瓊寺、拉加寺等寺院也相繼建立了"曼巴扎倉",開設藏醫課程,學習經典醫著,帶徒傳技,采制藏藥,醫治疾病,培養了一大批藏醫人才。
十三世達賴(1895~1933)時期,藏醫藥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發展醫療活動和整理古醫籍外,對醫學教育也給予了特殊的重視。1916年,達賴曾指示著名醫學大師欽繞諾布主持建立一個醫學和天文歷算機構"門孜康",專門培養藏醫學和天文歷算人才,編制藏族歷書。學校學習以《四部醫典》為主,同時還要學習天文歷法、歷史、詩歌等課程。學校有一整套嚴格的考試制度,學制為6年,學生最多時達150名。這所學校一直是近代培養藏醫的主要場所。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藏醫藥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進一步重視與大力支持,使其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各藏族聚居地區都取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