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醫學理論體系
哈醫用阿勒特吐格爾學說(六原學說)解釋宇宙發生的一切,用六原(天、地、明、暗、寒、熱)的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和依存,相互克制來解釋物質及生命的起源、變化和轉歸。哈醫認為六原之間的對立關系是構成人體溫熱、寒涼、松緊、軟硬、動靜、醒眠、吸收、排泄、干燥、稀濕十種物質平衡的基本原因。
哈醫用六原學說解釋人體生理、解剖、病理、病因、診斷、治療、藥物的屬性、疾病的預防和飲食原則。六原是自然屬性,也是構成宇宙的物質基礎,六原的輪回、消長,促成了萬物的萌發,生長和盛衰,它和人體保持著密切的相對穩定的平衡關系。這種平衡的失調,會造成人體的疾病,所以六原學說是哈醫醫藥理論的核心,指導哈醫藥的一切理論和醫事活動。
六原學說即哈薩克族傳統的宇宙觀。六原為肯斯特克(天、空間、位置);吐熱阿克(地、支柱);加熱克(光、明亮);哈熱阿恩格(夜、暗、未知物);俄斯特克(熱、溫);蘇俄克(寒、涼、潮濕)。哈醫理論用六原學說闡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與自然萬物的關系;說明人體各個器官局部的固定位置及機能;說明人的情緒與外環境的關系;解釋病因病理,及疾病部位和性質。
(一)六大原素的屬性
六大原素按屬性分為三對:
第一對:天、空間、位置(肯斯特克)熱性
地、支柱(吐拉克)寒性
第二對:光、明、亮(加熱克)熱性
暗、夜(哈熱阿恩格)寒性
第三對:溫、熱(俄斯特克)熱性
寒、涼、潮濕(蘇俄克)寒性
(二)六大原素是先天與后天之本
先天六大之本受于父母,生來俱有,與死同去,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其生理功能維持到盡。它是整體的支柱,在生命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在增長進程中逐漸完善,并需要后天飲食和其他的補充將生命延續下去。
后天的六大之本是為了生存和把生命延續下去,是對先天之本的補充和維護,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是密切相關的,沒有先天之本就無所謂后天之本,沒有后天之本,先天之本也不可能生存下去。
哈醫藥理論中把先天之本分為六大部分:
布特木:指受精卵及組織胚胎的形成及出生后的有機整體。
阿爾哈吾:是指胚胎發育生長進程中,形成的元氣及后天精微化生的水谷之氣即人體的真氣。
思吾:指胎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稟受的精、血、津液、羊水及后天飲食化生的體液總稱。
黑木勒:胎兒在母體內開始的肢體和器官的功能活動及出生后整體及器官的功能活動。
吾什塔斯木:胎兒在母體內形成及出生后,外在十二器官和內在十二臟器經氣、體液、吸收、活動、熱能固攝之寒構成的有機整體。
阿吾加勒:胎兒在母體內形成、發育、生長過程中,母體內供胎兒的營養物質和母體所需的營養物質,經過器官的功能活動產生的精華(精、氣、血)。
哈醫理論中后天的六大之本就是人類能生存下去的物質基礎:呼吸;語音、說話;住宅,包括故居和基地;保護身體的衣服;生產、生活中的勞動工具、武器及藥物;人類繁衍后代。
(三)六太原素與器官之間的關系
哈醫認為構成世界的六大原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屬于六大原素,又從六大原素中攝取所需。
人體二十四個臟器器官和六大原素的關系:
肯斯特克(天、空間、位置) 外在的一一足、手
內在的一一心、口腔
吐熱阿克(地、支柱) 外在的一一關節、外生殖器
內在的一一腦,內生殖器
加熱克(明、光、亮) 外在的一一眼、皮膚
內在的一一胃(十二指腸)、肺
哈熱阿恩格(夜、暗) 外在的一一耳、頸部
內在的一一腺體(淋巴)、腸
俄斯特克(熱) 外在的一一鼻子、舌
內在的一一肝(脾)、腎
蘇俄克(塞) 外在的一一腹部、毛孔
內在的一一骨、肌肉(筋脂肪)
陰陽學說是哈薩克醫藥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有陰陽二重性的,都是在陰陽的作用下發生,發展和消亡。構成世界的六大原素,也有其陰陽屬性。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和醫療實踐中,運用陰陽學說,解釋和說明人體和宇宙萬物的關系,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解剖、病理變化、病因病機、藥物性味,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陰陽是自然界中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內部存在的相互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一般講,熱性的、無形的、明亮的、平坦的、干燥的、生長旺盛的等屬陽性,寒涼的、晦暗的、潮濕的、衰弱死亡的等屬于陰性。
陰陽學說認為:
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陰陽雙方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相互消長,處于相對的靜止、不變狀態。如,熱并不是永恒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轉化為寒。寒也不是永久不變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轉化為熱。植物春發夏長,秋熟冬藏是“陽消陰長”的過程。而四季由秋冬轉為春夏是“陰消陽長”。但有些事物的轉化,只是表面而不是本質的。如:羊肉,本性屬熱,煮熟后不管熱吃還是涼吃,通過人體吸收,保持原性,提供人體能量。
陰陽還體現于事物的無窮的可分性、可逆性。若陰陽失去可逆性循環,則會導致人體的死亡,宇宙的消失。由此,認識到世界萬物可分陰陽,萬物之本的六大原素,也分陰陽,世間萬物是六大原素陰陽兩方面,長期相生、相克、相互轉化的產物。自然界中陰陽平衡失調,相互不能制約,萬物可失去本身的先天屬性,而陰陽雙方條件不成熟或不達極點,就不會發生變化,這種轉化有其可尋的自然規律,是順其自然發生、發展、變化的。
哈醫醫藥理論認為,陰和陽既是相互對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會脫離另一方而獨立存在,即:沒有熱就沒有寒,沒有明就沒有暗,沒有白就沒有黑等。陽依存于陰,陰依存于陽,形成互根不可分離。
哈醫藥理論認為自然界的萬物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也是由溫熱與寒涼、干燥與稀濕、動靜、醒眠、緊硬與松軟、吸收與排泄的陰陽兩個對立方面構成了有機整體,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也不是平靜的共處,而是互相排斥,互相斗爭,保持動態平衡,推動著事物發展、變化。
陰陽學說貫穿哈醫藥理論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藥物的屬性,飲食的屬性,并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它用陰陽學說闡明人體時,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組成它的組織結構是有機聯系的,又是相互對立的陰陽二部分,如哈醫認為外在十二器官(毛孔、皮膚、耳、舌、眼、鼻、手、足、腹部、關節、頸部、外生殖器)為陽,而內在的十二臟器(肺、腦、心、腺體(淋巴)、骨、肝(脾)、胃(十二指腸)、口腔、腎、肉(筋、脂肪、網絡)、腸(大小腸等)、內生殖器)為陰,人體每個臟器器官都有其陰陽屬性,陽性器官也有陽中之陰,陰性臟器也有陰中之陽。
陰陽在正常及病理狀態下可以直接的或是間接的影響機體,陰陽失去相對平衡,出現偏盛、偏衰,從而導致疾病的產生,如:汗液是機體的正常新陳代謝,是器官之間協調排出的廢物,如果臟器間不協調,失去平衡,內在的固攝之寒和外寒偏盛,使汗液不能正常排出,可產生寒性疾病。陰陽的偏盛偏衰,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調正陰陽的相對平衡就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在治療中,據以上事物及人體組織器官的陰陽歸類,藥物的來源、屬性也分陰陽,進行對癥下藥,如長于干旱地的藥物為陽,長于潮濕地的藥物屬陰;黃花的屬陽,藍花的屬陰;紅花的屬陽,暗花的為陰;四季長青的為陽,春長冬縮的為陰等。
哈醫理論非常重視氣候與人的關系,認為自然界氣候條件的變化,隨時隨地都在影響著人,每一個季節、第一個時辰都有比較穩定的、常規的氣候現象。如果氣候失去平衡,太過或不足,都會導致人體內十種物質的變化失調,造成疾病。有時,四時之氣雖不能直接成為致病源,但可以為其他致病源創造條件。
哈醫把自然界中的氣候現象分為十二種:風(卡力塔瑪)、寒(蘇沙克)、潮(俄孜哈爾)、濕(思孜那)、悶熱(特木克)、炎熱(和孜得熱瑪)、溫暖(徹瓦克)、嚴寒(阿衣亞孜)、霧(布冷和爾)、陰(都了)、暗(阿衣和)、暴風雪(布爾哈克)。
并把十二種氣候現象歸為陰陽二大類:
陽性(悶熱、晴、霧、風、炎熱、溫暖)
陰性(寒涼、潮濕、嚴寒、陰、暴風雪)
十二種氣候對人體直接的影響而成為致病源,產生不同性質的自覺或他覺癥狀。如:嚴寒可使人凍傷;寒、潮、濕、霧、陰可使精神抑郁及引起各種疼痛(如刺痛、隱痛、絞痛等);風、暴風雪可致眩暈、頭暈眼花、休克等病;風、寒、暑可致中風、中寒、中暑等病。認為只有溫暖,才使正常人和患者感到舒適。
哈醫認為,構成人體的每個器官臟器與氣候變化屬性有密切關系,這種關系歸類如下:
氣候變化與外在器官:
風 |
———— |
毛孔 |
|
溫暖 |
———— |
手 | |
寒 |
———— |
皮膚 |
|
嚴寒 |
———— |
關節 | |
潮 |
———— |
眼 |
|
暴風雪 |
———— |
舌 | |
濕 |
———— |
鼻 |
|
霧 |
———— |
頸部 | |
悶熱 |
———— |
耳 |
|
陰 |
———— |
腹部 | |
熱 |
———— |
足 |
|
晴 |
———— |
外生殖器 |
氣候變化與內在臟器:
|
風 |
———— |
腦 |
|
嚴寒 |
———— |
腎 |
|
寒 |
———— |
口腔 |
|
溫暖 |
———— |
肺 |
|
濕 |
———— |
肌肉(筋、脂肪) |
|
暴風雪 |
———— |
胃(十二指腸) |
|
晴 |
———— |
骨 |
|
霧 |
———— |
腸 |
|
悶熱 |
———— |
肝(脾) |
|
陰 |
———— |
腺體(淋巴) |
|
炎熱 |
———— |
心臟 |
|
潮 |
———— |
內生殖器 |
四季的變化、時辰的轉化和人體新陳代謝及疾病的轉歸有密切的關系,這是因為四季的氣候不同,四季的飲食變化,四季的生產,生活環境的變化,所以疾病和四季有非常明顯的關系。因此哈醫常根據季節致病的特點,預防、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比如春天冰雪消融,水位上漲,萬物蘇發,容易造成疾病流行和人“體抵抗力下降,人體血液也在體內泛溢,所以,春季的有些病可采用放血治療,要慎用瀉、吐之藥。夏天熱,容易造成吐瀉之病,體液丟失過多,一旦生病,要補充液體和用止吐、止瀉、清熱之藥,忌用熱性飲食及瀉、吐之藥。秋天人體血液充盈、壯實,可用吐、瀉之法并多吃果蔬。冬天食動物肉脂較多,血管內血液變得粘稠,可用瀉下劑和稀釋血液的藥物及食物,改善血液循環。
以上所述的人體新陳代謝,是指飲食在人體內經臟器的生理活動而化生的精微物質及血液的循環。
哈醫理論非常重視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對預后的預測,認為所有的疾病,都可有四種預后,即治愈、死亡、轉成慢性疾病、轉成遺傳性疾病。
哈醫理論將人為或意外的對人體器官和精神造成的創傷及習俗禁忌統稱為吾什奴木達爾。
哈薩克族人民在長期生活、生產和與自然界的斗爭中,逐漸的形成了獨特的習俗,如對91種食物忌食,對85種飲食忌飲,對12種事情離不開,對7種事物不損害,對41種現象要不接近、不打罵、不踐踏、不殺傷、愛護、保護、提防和避免。
哈醫稱意外的創傷為扎特巴勒吾什奴木,人為的創傷為哈合巴勒吾什奴木(哈合巴勒詞的意思是遇到人為傷害時,也可用破財免災來保護自己)。人的十二種精神狀況,如果太過也可導致形體和精神性疾病,十二種精神狀況也可分為陰陽二大類。
陰性(斯熱依勒克):膽怯 厭惡 驚嚇 悲傷 憂思 憤怒 恐怖 懊悔 震驚
陽性(米熱依勤): 喜悅 歡樂 興奮
外在十二器官與情感的依附關系:
膽怯——毛孔 憤怒——手
厭惡——鼻 震驚——足
驚嚇——外生殖器 喜悅——耳
悲傷——舌 興奮——皮膚
憂思——頸部 懊悔——腹部
恐怖——眼 歡樂——關節
內在十二臟器與情感的依附關系:
膽怯——心 憤怒——骨
厭惡——腦 震驚——足
驚嚇——內生殖器 喜悅——腎
悲傷——肝(脾) 興奮——肺
憂思——口腔 懊悔——淋巴、(腺體)
恐怖——胃(十二指腸) 歡樂——腸
哈醫理論認為人體的大部分是由體液組成的,各種體液有不同的功能,有輸送飲食精微的,有幫助消化的,有起滑潤作用的,有起生育作用的,有攜帶身體廢物排出體外的,這些體液總稱為蘇勒,它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特恩得熱木蘇勒:包括四個內容。
汗蘇勒:主要指血液,又把血液分成有形和無形兩大部分,有形部分是飲食化生的精微物質,是生命之魂。無形部分(指血漿)主要稀釋有形部分,使有形部分在全身流動,保持生理功能。
吾恩哈爾蘇勒:是指從口腔開始,整個消化道所分泌的液體,它是分清泌濁化生精微物質的根本。
別孜蘇勒:指淋巴液,為抵抗力和免疫的源泉。
吉布特別勒蘇勒:指津液,它對器官進行濕潤,使關節滑利,對器官起滋養,保護等作用。
第二類是加勒哈瑪蘇勒:是卵子和精液總稱
第三類是齊哈馬勒蘇勒:指汗、尿等身體排泄物。
哈醫理論認為體液中血液和淋巴液的作用非常重要,整個或某種體液的變化將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
哈醫理論認為生命的存在及生命和思維意識活動的支柱動力就是胡瓦提,先天之稟賦和后天之精化生成元氣(阿爾哈吾胡瓦提)和臟器之氣(胡瓦提特克胡瓦提)來推動和維持生命活動和臟腑器官的功能。
胡瓦提分為五大類。
加尼齊勒克胡瓦提:是人體先天稟賦之固有元氣,它分維持人體生命的活動胡瓦提,感覺、思維之胡瓦提,固攝胡瓦提和男女性功能胡瓦提四種,以保證人類的延續。
加爾西力克胡瓦提:是后天飲食精微化生不斷補充人體元氣和防止致病原入侵的衛外之氣,它能使人體產生抵抗力和免疫力,是人體二十四個支柱之一。它產生的免疫力有五種,即先天自身免疫力;后天終身免疫力;特殊免疫力(指幾種流行病同時流行時,人體都可抵抗的免疫力);人工接種免疫力;不持久的免疫力(指人體對某些疾病雖被感染,但不能產生持久的免疫)。
哈勒西力克胡瓦提:指人體和器官在功能活動中消耗的氣。
塔爾西力克西胡瓦提:指人體潛在的力量,每個人都有潛在的連自己都不可預測的潛在力氣,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例如極度恐怖、驚嚇、仇恨)才產生的驚人的特殊力量。
巴爾西力克胡瓦提:指每個臟器、器官之氣。
哈醫理論強調,在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要仔細辨別胡瓦提的盛衰、強弱、陰陽歸屬,辨證用藥。
體質的強弱、疾病恢復的快慢都和人體的胡瓦提有關。胡瓦提強,則病邪不能入侵,侵之也不可能發病,但胡瓦提再強大,也不能抵抗劇毒藥物和劇毒動物的咬傷。
人體的五種胡瓦提是推動人體臟腑、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和抵御外邪入侵的原動力,所以哈醫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以增加胡瓦提和祛除病邪為主要治療手段。
哈醫理論中把導致人體疾病的原因和致病條件統稱為斯爾哈斯別甫克哈爾。它把病因及致病條件分別歸類如下:
氣候的變化;時辰的變化;習俗禁忌及精神刺激;星象變化;體液平衡失調;元氣的盛衰;熱;寒;外傷;流行病的傳染;毒物致病;無毒物致病。
并認為以上12種致病原和致病條件可導致以下三大類疾病:
布俄勒瑪勒斯別甫克爾:指胡爾特(蟲)所致的傳染的或不傳染的多種疾病、精神上的疾病及除遺傳和胎兒期形成的疾病以外的病種。
特吾勒瑪勒斯別甫克爾:指胎兒時期形成的畸形和其他疾病。
胡布勒瑪斯別甫克爾:指由父母和上一代遺傳下來的疾病。
哈醫理論十分重視生肖紀年與人的關系,這十二屬相以鼠、牛、虎、兔、蛇、馬、龍、羊、猴、狗、雞、豬為順序的,人出生開始起循環一周為十二年即為一本年,在母體內為一歲,所以每個人的第一個本年為13歲,余類推,為25、37、49、61、73、85、97、109歲,并認為人在本年可能會遇到不測或災難等,故要小心避邪,度過這一危險之年。還將十二屬相與人的性格、特征、命運及所得疾病等聯系起來,醫者在診斷治療疾病過程中,一定要問患者年齡及屬相(了解是否是本年)。
在遠古時代的哈薩克人只記自己的屬相,而不記出生的年月,因此,要求醫者熟悉屬相的推算方法,推算患者的年齡及診斷治療疾病。
哈醫認為,人體是以外在的十二器官與內在的十二臟器相互銜接而組成的,并以阿恩哈克(經絡)緊密的聯接在一起。內外十二器官相互共濟、配合,通過經絡上下溝通,表里相連,保持生理的平穩狀態,使人體變成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把人體從上到下,從外到里,分成了解剖部位,有四百多個詳細的解剖名稱,概述了各自的生理功能。要求醫者精通人體解剖部位、名稱、生理功能,否則在疾病的診斷治療過程中會遇到很大的障礙,甚至誤診和貽誤病情。
外在十二器官:
汗毛→特征表示器官
皮膚→保護和感覺器官
眼睛→視覺器官
鼻子→嗅覺器官
耳朵→聽覺器官
雙足→行走器官
雙手→抓握器官
頸部→預防、保護、銜接頭身的器官
舌→味覺器官
腹部→伸收彈性器官
關節→活動器官
外生殖器→性別特征和生育器官
內在十二臟器:
腦→思路、意識器官
口腔→咀嚼、吞食
肌肉(筋、肌腱)→運動
骨骼→支架、保護
肝、脾→造血、藏血功能
胃(十二指腸)→消化器官
心→推動器官
肺→呼吸器官
腎→泌尿器官
淋巴結→分泌器官
腸→消化吸收器官
內生殖器→生殖器官
內外十二臟器器官的對應關系:
腺體、淋巴→皮膚
腦→毛孔
骨→舌
肝(脾)→眼
胃→鼻
心→手
肺→足
腎→耳
口腔→關節
肌肉(筋)→頸部
內生殖器→腹部
腸→外生殖器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