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散落民間的中醫“珍珠”
搶救散落民間的中醫“珍珠”
頃閱《中國中醫藥報》12月7日報道的“串起散落在民間的中醫‘珍珠’”一文,深感欣喜。安徽省中醫藥管理局撥款,由安徽中醫學院組織師生利用假期對民間醫藥搜集整理,篩選評價,保護大量散在民間、安全有效的中醫藥特色方法、方藥、診療技術而大獲豐收。這等“杏林覓寶”活動,可謂具有現實意義的大好事,值得頌揚。
毛主席曾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寶庫有何寶?一是歷代先賢遺留下來的古籍資料;二是當代中醫的治病經驗;三是流散在民間,具有一技之長的醫生及家傳口授的“單方秘方”。對古籍文獻,可有步驟挖掘、闡揚;對當代中醫實踐經驗,政府已采取措施繼承整理,且成效顯著;但散在民間具一技之長者之經驗和單方秘方則正逐漸消失,實為可惜。
古人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步之內,必有芳草”。章太炎先生早指出:“下問鈴串,不貴儒醫。”上海名中醫姜春華說過:“中醫到處都是寶,看你會找不會找。”都充分說明了深入民間尋找一技之長者之經驗及秘方、單方持有者的重要性。
上世紀40年代,筆者因慮及此,曾創辦《民間醫藥月刊》搜集民間單驗方。上世紀50年代,筆者任南通市中醫院院長時與民間醫生交友懇談,挖掘整理了季德勝治蛇傷、陳照治瘰疬、成云龍治肺膿瘍的經驗,獲得兩項部級、一項省級科技成果,季、陳二位被中國醫學科學院聘為特約研究員,成云龍被聘為省級專家,時并稱中醫院“三枝花”,盛傳至今。
安徽中醫學院教授王德群說得好:“發展民間醫藥應采取放水養魚的方式,魚養活后才能產子。這既是對民間醫藥的保護,也是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傳承提供了有利條件和環境。”筆者認為,對待民間一技之長者要待之以禮,動之以情,曉以大義,給予專利,予以保護,加以推廣,方能取得醫者信任,獻出絕技,光大中醫藥事業。
希望有關部門參考安徽省做法,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如通過獎勵、表揚、舉辦交流會等形式,提高民間中醫知名度,讓民間醫藥繼承與發展下去。如此,或將出現空前未有的中醫藥繼承弘揚的大好形勢。(本文作者為國醫大師朱良春)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