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原理

疾病與健康是相對而言。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正常,氣血陰陽協調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當人體在某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體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異常,氣血陰陽平衡協調關系受到破壞,導致"陰陽失調",出現了各種臨床癥狀,便發生了疾病。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和變化,雖然錯綜復雜,但總其大要,不外關系到人體本身的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
正氣,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包括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復能力,簡稱為"正"。所謂邪氣,則泛指各種致病因素,簡稱為"邪"。疾病的發生和變化,即是在一定條件下邪正斗爭的反映。
(一)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
中醫發病學很重視人體的正氣,認為內臟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盈,衛外固密,病邪難于侵入,疾病無從發生,《素問》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有在人體正氣相對虛弱,衛外不固,抗邪無力的情況下,邪氣方能乘虛而入,使人體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才能發生疾病,《素問》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說,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
(二)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中醫學重視正氣,強調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并不排除邪氣對疾病發生的重要作用。邪氣是發病的條件,在一定的條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導作用。如高溫、高壓電流、化學毒劑、槍彈傷、凍傷、毒蛇咬傷等,即使正氣強盛,也難免被傷害。又如疫癘之邪, "五疫之至,留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素問》),這說明了多種傳染病的發生,對人體有較大的危害。
(三)正邪斗爭的勝負,決定發病與不發病
正邪斗爭,是指正氣與病邪的斗爭。這種斗爭不僅關系著疾病的發生,而且影響疾病的發展及轉歸。
正能勝邪則不發病 邪氣侵襲人體時,正氣即起來抗邪,若正氣強盛,抗邪有力,則病邪難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氣及時消除,不產生病理反應,即不發病。如自然界中經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致病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接觸的人都會發病,此即是正能勝邪的結果。
邪勝正負則發病 在正邪斗爭過程中,若邪氣偏勝,正氣相對不足,邪勝正負,從而使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氣機逆亂,便可導致疾病的發生。
發病以后,由于正氣強弱的差異、病邪性質的不同和感邪的輕重,以及所在部位的淺深,從而產生不同的病證。如:
疾病與正氣強弱的關系:正氣強,邪正斗爭劇烈,多表現為實證;正氣虛弱,抗邪無力,多表現為虛證,或虛實錯雜證。
疾病與感邪性質的關系:一般來說,感受陽邪,易導致陽偏盛而傷陰,出現實熱證;感受陰邪,易導致陰偏盛而傷陽的寒實證或寒濕證。
疾病與感邪輕重的關系: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疾病的輕重,除體質因素外,決定于感邪的輕重,一般來說,邪輕則病輕,邪重則病重。
疾病與病邪所中部位的關系:病邪侵犯人體,有在筋骨經脈者,有在臟腑者,病位不同,病證各異。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