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穴位敷貼法防治小兒哮喘
夏季穴位敷貼法防治小兒哮喘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夏令三伏,機體各種機能通達,經絡通暢之時,正是扶正培本、滋養陽氣的有利時機,通過中藥外治穴位貼敷、針推按摩、中藥內服、中藥熏蒸、中藥藥浴、飲食藥膳等扶助正氣,可以使患者陽氣充實,正氣旺盛。
哮喘反復發作,中醫認為主要是人體肺脾腎三個臟腑的不足,“痰”滯體內,中醫稱為“伏痰”,在治療時注重從補肺、健脾、益腎、化痰等方面入手,通過扶助正氣、祛除邪氣進行全身整體的調節,能改善全身免疫缺陷,這無疑可以彌補單一西醫氣道局部抗炎治療的不足。
夏季穴位敷貼法防治小兒哮喘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夏季三伏天在背部穴位敷貼辛溫化痰的藥物,通過藥物刺激穴位使皮膚充血來預防哮喘。三伏氣候炎熱,人體毛孔開放,經絡氣血流通,有利于藥物的滲透和吸收,此時借“天之陽氣”助辛溫香燥藥物之威力,鼓舞人體陽氣,使藥物通過經絡氣血傳導到病變所在臟腑,起到溫化“伏痰”,扶助正氣的作用,使正氣漸復,機體免疫力增強,從而治本控制哮喘發作。
穴位外敷藥物常用白芥子、延胡、甘遂、細辛、肉桂等。使用時將上藥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糊狀,做成直徑約為1厘米的藥餅,用膠布固定在穴位上,穴位可選擇肺俞、風門、厥陰俞、脾俞、心俞、膈俞、膏盲、腎俞等,每次選用左右對稱6個穴位,交替外敷。夏季三伏的第一天開始敷貼,每隔3天1次,每次3~4小時,可根據貼藥后的感覺而縮短或延長貼藥時間,敷后局部有蟻走感或皮膚出現發紅、灼熱、疼痛可提前取下,反之如貼后皮膚微癢舒適者可酌情延長貼藥時間。敷貼10次為1療程,一般連續敷貼3個夏季。
穴位外敷藥物后的反應最常見的是局部皮膚發紅、發熱,甚或燒灼感、刺麻癢感。刺麻癢感產生后病人會不自主地搔抓,尤其是小兒,搔抓后不能使癢感減輕,反而引起疼痛,癢感可持續4~5天,甚至整個貼敷過程。皮膚發紅不需處理。產生刺麻癢感時,讓患者不要搔抓,若癢感難以忍受時,可在局部涂擦止癢的藥物,如皮炎平霜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