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治法之醫理
中醫外治法之醫理
中醫外治療法治療疾病的醫理一直受到廣大消費者關注,因為病從口入婦幼皆知,所以吃藥治病就天經地義并十分認同,但將藥物貼敷在皮膚上也能治療內科病就不大理解。自針灸正骨、推拿形成專科后,作用機理的探索和研究已由淺入深,中醫藥物外治療法的吸收和機制就更加備受關注,因此有必要讓廣大消費者深入了解熟悉此療法,使這一安全可控、療效確切、無腸胃肝臟傷害的外治療法,給廣大消費者帶去健康福音。
中醫外治與內治法一樣,均是以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為指導,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將中藥施于皮膚、腧穴、孔竅等部位以發揮其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的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臟腑陰陽得以重新調整和改善,從而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達到治病的目的,“雖治在外,無殊治在內也”。由于所用藥物不同,施治部位各異,其吸收與機制也因而有異。根據深入探索與研究,中醫藥物外治療法的吸收與機制主要有經絡傳導、皮膚透入、黏膜吸收三個方面組成。
一、經絡傳導
經絡是人體組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溝通表里、上下的一個獨特系統,外與皮膚肌腠相連,內與五臟六腑相接。用藥物貼敷有關穴位。既有穴位刺激作用,有通過經絡傳導而起到糾正臟腑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補虛瀉實、扶正祛邪等作用以治療疾病。肚臍是中醫外治療法常用的重要經穴,臍名神闕,居中焦,屬任脈,又為沖脈循行之地。沖乃經脈之海。又任督相表里,沖、任、督“一源而三岐”,三脈經氣相通,故神闕總理人體諸經百脈,聯系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膜。現代研究認為:藥物對體表腧穴的刺激,通過經絡將這一刺激信息(包括輔助的溫熱刺激、化學刺激和機械物理刺激等)傳入內臟或至病所,發揮調節和治療作用。
二、皮膚透入
中醫經皮膚給藥的方法甚多,如敷、貼、涂、搽、擦、熏、蒸、洗、浴等。皮膚有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三層組成。小分子的藥物加入適當透皮劑,即能透過表皮從真皮吸收到人體。因為真皮有90%是血管豐富的結締組織,活躍的血液循環運轉藥物很快。皮膚給藥的優點是:避免藥物對腸胃道與肝臟等的損害,同時也避免了腸胃道與肝臟對藥物的影響,從而提高了藥物的利用度。
三、黏膜吸收
從鼻、眼、口等給藥多為黏膜吸收,其方法如搐法、塞鼻、香袋、藥枕、噴霧、藥煙等。鼻腔吸收,鼻黏膜下血管非常豐富,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交織成網狀,因此藥物可以迅速從黏膜透入血管,進入全身血液循環;口腔吸收,口腔黏膜非常豐富口腔給藥可使藥物在黏膜表面擴散,通過毛細血管吸收進入血液,有時口腔黏膜吸收僅次于靜脈注射及霧化吸入;眼部吸收,是通過眼部結合膜中的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肺部吸收,是通過藥物霧化吸入肺部的肺泡吸收;腸道吸收,是通過將藥液、氣霧輸入直腸的黏膜吸收。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