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頸部 1.四神聰 【標準定位】在頭頂部,當百會前后左右各1寸處,共4個穴位。 【取法】取穴時患者下坐位或仰臥位,先取頭部前后正中線與耳尖連線的中點(百會穴),在其前后左右各1寸處取穴。 【功用】鎮(zhèn)靜安神,清頭明目,醒腦開竅。 【主治病癥】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癲癇,精神病,腦血管病后遺癥,大腦發(fā)育不全等。 【刺灸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灸。 2.印堂 【標準定位】在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取法】仰靠或仰臥位取穴。 【功用】清頭明目,通鼻開竅。 【主治病癥】1、頭痛,頭暈 2、鼻炎,鼻淵。 3、神志疾病:癡呆、失眠、健忘 4、小兒驚風、子癇 【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針放血,可灸。 3.太陽 【標準定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取穴】正坐位或側伏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功用】清肝明目,通絡止痛。 【主治病癥】1、偏正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 2、目赤腫痛,視神經萎縮等。 3、面癱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4 .球后 【標準定位】在面部,當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 【取穴】仰靠坐位。當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 【功用】清熱明目。 【主治病癥】視神經為,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表光眼早期白內障,近視。 【刺灸法】沿眶下緣從外下向內上,向視神經孔方向刺0.5-1寸;可灸。 5.牽正 【標準定位】在面頰部,耳垂前方0.5-1寸,與耳中點相平處。 【取穴】正坐位或側伏位,在耳垂前0.5寸,與耳中點相平處取穴。 【功用】祛風清熱,通經活絡。 【主治病癥】面神經麻痹,口瘡,下牙痛,腮腺炎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的感覺向面部擴散;可灸。 6.安眠 【標準定位】在項部,當翳風穴和風池穴邊線的中點。 【取穴】俯臥位或側伏位,在翳風穴和風池穴的中點取穴。 【功用】鎮(zhèn)驚安神。 【主治病癥】1、失眠,頭痛,眩暈,高血壓等。 2、精神病,癔病。3、癲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二、背部穴 1.定喘 【標準定位】在背部,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 【取穴】患者俯臥位或正坐低頭,穴位于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開0.5寸處。 【功用】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主治病癥】1、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 2、肩關節(jié)軟組織損傷,落枕。 【刺灸法】直刺或針尖向內斜刺0.5-1寸,可灸。 2.夾脊 【標準定位】在背腰部,當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個穴位。 【取穴】患者俯伏或俯臥位,當脊柱棘突間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處取穴。 【功用】調節(jié)臟腹機能。 【主治病癥】主治范圍比較廣,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療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治療胃腸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療腰、腹及下肢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