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穴以外具有固定位置和有較為特殊治療作用的腧穴。又稱經外奇穴。 歷代中醫文獻有許多關于奇穴的記載。如唐代《千金要方》載有奇穴187個,明代《針灸大成》專列“經外奇穴”一門,收有35穴。《針灸集成》匯集了144穴,足以說明歷代醫家對奇穴是頗為重視的。1985年在香港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亞太區第二次針灸穴名標準化工作會議上通過的經外穴名標準中,收錄了以下36個奇穴:四神聰、當陽、印堂、魚腰、太陽穴、內迎香、金律、玉液、聚泉、涌泉、耳尖、頸百勞、子宮穴、夾脊穴、胃脘下俞、痞根、腰眼、十七椎穴、腰奇、肘尖、二白、中泉、中魁、大骨空、小骨空、八邪、四縫、十宣、髖骨、鶴頂、膝眼、內踝尖穴、外踝尖穴、八風、獨陰、氣喘。 奇穴的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用于治療所在部位的病變,如氣喘治哮喘、腰眼治腰痛等;其次是治療遠隔部位的疾患,如大小骨空治目疾、二白治痔瘡等。奇穴的作用,同樣是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調整經氣的異常變化。奇穴雖然沒有列入十四經輸穴系統,但其所在的部位并沒有離開經絡分布的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