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情志生克法
情志生克法源于五行學說
中醫情志生克法源于五行生克學說,簡便易行,可用于預防和治療某些情志病,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療效。
《尚書·洪范》中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中醫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系統,將人體的各種情志和表象,歸結為以五志(喜、怒、悲、思、恐)為特征的五種情志變化,并分別配對五行中的五種物質。早在《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五行、五臟、五志之間有著密切的相生相克制約關系,相克的規律是:肝木→脾土→腎水→心火→肺金→肝木,那么五志相克的規律就是:怒→思→恐→喜→悲→怒。
一旦五志中的某一種情志變化超過了人的承受能力,其相對應的五臟會發生一些功能紊亂和病變反映,所以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之說。例如,“木”對應的情志是“怒”,對應的臟腑是肝與膽。正常情況下,肝木克(制約)脾土,肝的疏泄、藏血功能有助于脾的運化水谷精微、生血功能。反之,“怒”最易損傷肝(膽),并直接影響其“子”,肯定就不能“克土”,減弱了掌控脾胃消化功能的能力。肝氣橫逆還會乘脾犯胃,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的癥狀,正所謂“木旺乘土”、“知肝傳脾”。肝病日久影響其“母”,可導致腎虧,出現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眩暈等癥狀,稱之“水不涵木”、“子病及母”。五行都可依此類推。
情志生克法,是用一種情志去糾正相應所勝的另一種情志的治療方法。例如,“喜勝悲”即火克金,是以高興的事來戰勝悲傷;“悲勝怒”即金克木,是用悲傷來戰勝大怒;“怒勝思”即木克土,是用激怒的方法來打通思慮糾結;“思勝恐”即土克水,用誘導思考能夠克制恐慌;“恐勝喜”即水克火,是用恐嚇的方法控制過喜過散的心。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術數游戲]諸葛亮馬前課應用須知 03-24 [健康雜談]推廣養生保健知識還需專業指導 07-25 [健康雜談]生活中對吸煙認識的誤區 07-24 [健康雜談]阿是穴的起源與應用 07-07 [健康雜談]預防“暑假綜合征”,讓孩子過個… 06-17 [健康雜談]艾葉藥膳面面觀 06-05 [健康雜談]治療雞眼中醫小妙方 04-25 [健康雜談][圖文]中醫簡便的助眠方法 03-21 [健康雜談][圖文]無糖食品真的無糖嗎 03-09 [健康雜談][圖文]早期白內障的中醫調理治療 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