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古人食粥第 2 頁
古代宮中食粥則是隆重的禮遇。那個“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漢宣帝,詔令儒生誦讀《楚辭》時,“每一誦即與粥”。唐朝皇帝也以“防風粥”賜給文人學士,據說白居易有幸吃過,“食之口香七日”。關于帝王食粥也頗有逸趣:晉元康九年,惠帝司馬衷時,“天下荒饉,百姓餓死,帝聞之,曰:‘何不食肉糜?’”糜者,粥也。老百姓米都沒有,何能吃粥。吃慣了肉糜的惠帝卻說老百姓沒米粥吃,為什么不去吃肉粥?一言而貽笑天下。
而更多的古人食粥,是出于無奈,為了填飽肚子,延續生命,度饑荒以待豐年。
宋朝范仲淹,早年家貧,在外求學多年,每天就是兩餐米粥充饑,“斷機劃粥”傳為佳話。清朝龔自珍贊之曰:“家貧志不移,貪讀如饑渴。劃粥僧舍中,學問得淵博。”清人趙翼的《檐曝雜記》有兩首《白粥詩》,其一曰:“天旱年來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人言箸插東西倒,我道匙挑兩岸流。捧出堂前風起浪,交來庭下月沉鉤。早間不用青銅照,眉目分明在里頭。”其二曰:“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熟商量。一升可作兩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讀來令人心酸。想那趙翼也曾在朝為官,后辭官治學,始能接近民眾,由此能見其當時家境窘迫;而普通老百姓呢,簡直就無法生活下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啼饑號寒,苦不堪言,粥恐怕也沒得吃了!
古人以粥活命,曾把粥美稱為“醴酪”。其實,粥既非醴又非酪。醴,甜酒。酪,是用牛、羊、馬的乳汁做成的凝固的食品,如奶酪;或是以果子、果仁做成的糊狀食品,如杏仁酪。但古人看重粥,就由此可想而知了。有一副對聯:“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說的是耕織艱難。
如今,粥也并沒有離我們遠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