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證的中醫護理方法第 2 頁

3、辨證施護
(1)外邪犯胃證:
①此型多屬邪實,因患者發熱惡寒,為寒邪偏重。病室宜溫暖向陽,安靜舒適,空氣新鮮。
②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舌象,脘腹部及嘔吐物的變化,若有體溫持續升高,嘔吐呈噴射狀,劇烈頭痛、兩側瞳孔不等大,煩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快等現象,是邪毒內陷于腦之征,應立即報告醫師進行搶救。
③本型多見暴病,嘔吐頻繁,患者心情急躁,焦慮不安,應做好解釋工作,消除緊張情緒,使其靜臥,盡量減少搬動勿打擾患者休息。
④針刺中脘、內關、足三里及在夾脊兩側刮痧,可緩解癥狀。
⑤嘔吐嚴重者可暫禁食,待嘔吐減輕后給予流質、半流質,逐漸過度到普食,忌油膩、甜粘之品。若嘔吐量多時,應注意補充水分,遵醫囑輸液,防止損傷津液。
(2)飲食停滯證:
①及時清除嘔吐物和更換被污染之衣被,特別注意室內通風,消除穢臭之氣。
②鼓勵患者盡量將胃中積食吐出,必要時可用探吐法。吐后不應立即進食,待胃中感覺恢復正常后,先進少量流食,食后不吐,再逐漸改為半流食和軟食。禁忌硬固不易消化之品和油煎厚味,并應限制食量,不宜暴飲暴食,以免引起食復。
③選擇有消食化滯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麥芽、粳米等。
④注意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顏色、氣味,數量及嘔吐的頻率。如患者嘔吐咖啡色液體或伴有鮮紅色血液,是胃腸積熱,損傷脈絡,應引起警惕,及時通知醫生予以處理。
⑤注意觀察二便是否通暢。若暮食朝吐,朝食暮吐,或嘔吐見糞臭樣物,并伴腹痛拒胺,無大便、無矢氣者,為腑氣不通,應留取嘔吐物送化驗室檢查,并立即采取措施。
(3)痰飲內阻證:
①痰飲為陰邪,得溫則化,除明顯挾熱證者外,皆以溫熱為好。故病室宜溫暖,陽光充足,不潮不燥,安靜舒適。
②保證患者充分休息,少活動,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靜劑。
③嘔吐劇烈時,可針刺內關或用鮮竹瀝水、滅吐靈等藥物止嘔。
④生姜有化痰止嘔之功效,可用生姜汁數滴口服,或用淡鹽水浸泡生姜片口含,均有止嘔作用。
⑤飲食以細軟溫熱之素食米,忌生冷、肥甘、甜膩等生痰之品,不宜多飲水。
⑥無明顯熱證時,湯藥宜偏熱服。
⑦大便秘結者,可給緩瀉劑,如蜂蜜、番瀉葉、果導等,以通腑降濁,調順胃氣。
(4)肝氣犯胃型:
①肝氣亢盛多偏于熱,治宜寒涼。故病室應涼潤,光線需柔和,環境應幽雅。
②患者因肝陽偏盛肝火旺,性多急躁易怒,而情緒郁怒更使病情加重,故應了解患者郁悶惱怒的原因,做好情志護理,予以疏導,使其安心治療。
③飲食以清淡為主,少油膩,忌辛辣、煙、酒及粘滯助火之品。可指導患者食用番茄、茭白、苦瓜、冬瓜、蘿卜、雪梨、蘋果、西瓜、金橘等有疏利行氣作用的食物。
④保持大便通暢,可用蜂蜜、麻仁潤腸丸等潤腸通便,使腑氣通順,濁氣下降,嘔吐可止。
(5)脾胃虛寒證:
①患者陰虛內寒,多喜溫喜暖,故室溫宜偏高,陽光充足,空氣新鮮。
②此證型患者嘔吐時作而不劇烈,但久病易傷正氣,故應多休息以頤養正氣,但又不宜終日臥床不起,反致氣血不暢,精神不振,故活動量以不感勞累為度。
③飲食以營養豐富、細軟之半流或軟食為主,提倡少量多餐。可適當選用山藥、桂圓、生姜、扁豆、大棗、荔枝等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品。
④可用針灸療法和溫熱療法緩解癥狀,如隔姜灸,以姜湯送服丸藥等。
(6)胃陰不足證:
①患者陰虛內熱且燥,多喜涼潤。病室宜設在陰面,光線柔和,室溫偏低,濕度可略高于正常。
②飲食以細軟、滋補為主,提倡少食多餐。可食用豆漿、豆制品、瘦豬肉、鴨蛋、梨、柿、楊梅,白菜、番茄、西瓜、藕、甘蔗、菠蘿、蜂密等。口燥咽干者,用綠豆湯、梨湯、鮮蘆根煎水代茶飲。
③禁忌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熱生火,損傷陰津。
④對便秘患者,只可用注腸通便之法,不可用瀉藥,以防再傷陰液。 若婦女妊娠嘔吐,多為食后即吐,甚至不能見飲食,喜酸食、神疲倦怠、胸膈滿悶,癥狀輕者可無需治療,嘔吐重者,為妊娠惡阻,可靜脈輸液。
4、養生指導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病愈后仍需注意飲食調攝,避免饑飽無度,生冷不忌,恣食厚味。
(2)掌握常誘發嘔吐的原因和發病規律,盡量避免一切致病原因。
胃痛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的疼痛為主證,并伴有噯氣、嘔吐等癥狀。因胃脘部位接近心窩,所以歷代中醫文獻中所謂的“心痛”、“心下痞痛”,多指胃痛而言。胃痛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癥狀,多見于西醫之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癥及胃粘膜下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癥、胃癌等疾患。
1、病因病機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氣宜降,以和為順。本證常見病因為寒邪犯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以致胃氣郁滯,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
(1)寒邪犯胃:素體虛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內客于胃,塞凝氣滯,升降不利,致胃氣不和而疼痛。
(2)飲食傷胃: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饑飽無度,冷熱不忌,均可損傷脾胃,令其食滿不化,氣機不暢而疼痛。如過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致中焦積熱,耗傷胃陰,胃失濡養而發生疼痛。
(3)肝氣犯胃:肝為剛臟,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憂思郁怒皆能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氣機阻滯,胃痛乃作。若氣滯日久,必致瘀血內結,胃絡受阻,“不通則痛”。若氣郁化火,耗傷胃陰,使胃絡失養,而致胃痛。
(4)脾胃虛弱:素體脾胃不足,中陽不振,寒自內生;或久病傷及脾胃,致使胃陰不足,胃失濡養,胃氣不和,均可引起胃痛。 引起胃痛的病因雖然不同,但總的皆因胃氣失于和降,“不通則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熱、食滯、血瘀等不同的臨床表現。
2、辨證論治 本病有治法多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原則,并需審證求因,分別不同情況,配合疏肝、消食、溫散、益氣諸法。
(1)氣滯胃痛:
證候:胃脘脹痛,痛連胸脅,遇情志不遂而誘發或加重,噯氣頻繁,伴嘔吐吞酸,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證候:痛有定處,如錐刺刀剜,拒胺,或有嘔血、黑便,舌質紫暗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參飲。
(3)食滯胃痛:
證候:胃痛脹滿,厭食,噯腐吞酸,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舌苔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虛寒胃痛:
證候:隱隱作痛,喜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遇寒發作或疼痛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欠溫,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脈細數或沉遲。
治法:散寒溫胃,健脾止痛。
主方:黃芪建中湯合良附丸。
(5)陰虛胃痛:
證候:胃脘灼痛,嘈雜似饑,口燥咽干,大便秘結,舌紅少津或剝脫無苔,脈細數。
治法:益胃養陰。
主方: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